在逆全球化时代 中评社如何应对?

中评社香港总部获奖青年合影(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1月1日电(中评社报道组)2021年12月30日与31日,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北京、广州等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了全年的工作总结会议,总社管理层及各部门负责人作总结汇报。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作了题为《在逆全球化时代,中评社应如何应对?》的形势报告。

  郭伟峰在报告中指出,2021年在人类历史上仍然处于不平凡的年代,因疫情所困,全球性的社会隔离进入了第二个整年,尤为严重的是,最近几年来,对全球化的逆反已经从理论上的质疑演变成为实践中的抵制,全球化遭遇巨大的极端民意反噬,逆全球化趋势成型,逆全球化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中评社在这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中,同样要在变中求变,以变应变。因此,要知难,更要勇于克难。可以说,近些年来,中评社正是在克难中前行。
  
  郭伟峰认为,如果从传媒视角观察逆全球化的特征与影响,可以看到近些年来的三个重要变化:政治右倾全球化,新民粹主义思潮全球化,“后真相”形态全球化。这三个逆全球化的全球化冲击,来势汹汹,中国无法避免或者阻隔,尤其是台湾及香港地区,基本上处于对西方各类思潮的门洞大开的状态中,所以,台港的舆论场会与之发生及时的共振。而中国是全球化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参与者、构建者,逆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必然对中国带来空前的压力。逆全球化思潮已经影响两岸及香港舆论场,中国长期坚持的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发展方略受到了冲击,在和平与发展基础上构筑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也正处于严峻的考验之中。作为致力“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中评社,必然需要共同面对、自觉面对、必须面对。   郭伟峰指出,因为全球在逆化,但是中国坚持全球化的方针政策不会动摇,一定会坚持下去,这就产生了逆化带来变化,变化带来转化的新变化,新的机遇由此而生,关键在于要看得见、看得懂。中评社在历史的转化中找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两岸关系出现“融合统一”新机遇。第二,香港治理出现“融合治港”新机遇。第三,中美关系出现“和平竞合”新机遇。

  郭伟峰说,面对逆全球化的大趋势带来舆论场的重大变化,近数年来,中评社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在舆论极端化的暗夜中寻找方向,全力避免坠入传播陷阱,继续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舆论引导乃至话语塑造的特殊作用。中评社必须继续借助五种力量,克难前行!第一是情怀的力量,第二是道德的力量,第三是哲学的力量,第四是思维的力量,第五是话语的力量。

  郭伟峰说,与此同时,中评社要秉持新闻沟通的理性原则,沟通是建设而不是破坏,沟通是促进而不是遏制,沟通是团结而不是分裂。中评社的新闻沟通是经过了漫长岁月去实践、去总结的,深知任何沟通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共同需要耐心、耐力。
 
  郭伟峰在讲话中批评了当前一些严重伤害台湾同胞感情的极端言论,他强调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台湾同胞观就是中评社看待台湾受众的基本判断、基本准则和基本立场。习近平的台湾同胞观主要内涵为:第一,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同胞一家亲;第二,要理解台湾同胞、尊重台湾同胞;第三,要重视台湾同胞,团结台湾同胞;第四,要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给希望于台湾同胞。台湾受众的主体当然就是同胞,一句话,中评社的新闻报道工作要从同胞之情出发,要回归同胞之情。中评社是坚持善意原则的新闻媒体,要在两岸之间积极寻找善意,激扬善意,以善意来抵御敌意。   郭伟峰表示:中评社的初心是什么?中评社之所以得以诞生,是因为两岸长期处在分裂状态,需要思考通过和平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以避免战端突起、生灵涂炭。要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需要广集天下智慧,也就需要真正具有沟通能力的新闻平台、甚至可以说是思想与智慧的桥梁。是民族的时代需求、历史的进步要求,催生了中评社。长期以来不断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和平统一的最终机遇,也就有了不断壮大的中评社。因此,通过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实践追求和平统一就是中评社的初心。

  郭伟峰说:中评社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站在什么高高的位置上俯瞰台湾及港澳的受众,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我们就在他们之中。中评社立足香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服务,为港澳繁荣稳定服务,所以,台湾及港澳受众求和平、求发展的心之所系就是中评社的心之所系,彼此之间要抱有同情心、同理心、同道心,如此,中评社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成功。
 
  此外,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作了全社的2021年新闻工作总结报告。他说,中评社是一个有格局、有担当、有前景的智库媒体。2021年,中评社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和新冠疫情冲击下,不仅走得非常稳健,而且还有很多创新性发展,智库媒体地位与影响力得到巩固和提升;面对2022年,中评社有充分的信心和准备,克服各种挑战,做好新闻采访报导工作,尤其在涉及台港问题、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和东亚安全方面,继续发挥独特的传媒优势,提升自己的舆论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评论通讯社常务副社长周建闽,副社长李为民、王平、肖瑞,常务副总编辑陈耀桂,副总编辑韦民,管理中心主任葛汝兴与会并作发言。
 
  中国评论通讯社编委、国际部主任郭至君,编委、采访部主任林艳,研究部主任束沐,舆情分析部主任金裕超,大数据中心主任曹润来,新媒体部主任高映竹,采访部副主任张爽,北京记者站助理主任海涵就部门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

  此外,17名青年记者、编辑、分析师、研究员获得中国评论通讯社2021年度优秀工作奖项。

中评社香港总部获奖青年合影(中评社 梁帆摄)

  中评社香港1月1日电(中评社报道组)2021年12月30日与31日,中国评论通讯社香港、北京、广州等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了全年的工作总结会议,总社管理层及各部门负责人作总结汇报。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作了题为《在逆全球化时代,中评社应如何应对?》的形势报告。

  郭伟峰在报告中指出,2021年在人类历史上仍然处于不平凡的年代,因疫情所困,全球性的社会隔离进入了第二个整年,尤为严重的是,最近几年来,对全球化的逆反已经从理论上的质疑演变成为实践中的抵制,全球化遭遇巨大的极端民意反噬,逆全球化趋势成型,逆全球化思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中评社在这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中,同样要在变中求变,以变应变。因此,要知难,更要勇于克难。可以说,近些年来,中评社正是在克难中前行。
  
  郭伟峰认为,如果从传媒视角观察逆全球化的特征与影响,可以看到近些年来的三个重要变化:政治右倾全球化,新民粹主义思潮全球化,“后真相”形态全球化。这三个逆全球化的全球化冲击,来势汹汹,中国无法避免或者阻隔,尤其是台湾及香港地区,基本上处于对西方各类思潮的门洞大开的状态中,所以,台港的舆论场会与之发生及时的共振。而中国是全球化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参与者、构建者,逆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必然对中国带来空前的压力。逆全球化思潮已经影响两岸及香港舆论场,中国长期坚持的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发展方略受到了冲击,在和平与发展基础上构筑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也正处于严峻的考验之中。作为致力“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中评社,必然需要共同面对、自觉面对、必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