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实体书店,目标该指向哪
实体书店不如意的新闻时不时传来,每每总能引发公众的哀叹。为了拯救实体书店想的办法也很多:政府补贴、书店+咖啡(奶茶、文创、景观)、举办文化沙龙等等,也有人提出书籍限价的办法,即网上网下一个价,拉平网店和实体书店的价格差。
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很独特的景观。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引发这么显着的同情,社会几乎是想尽办法挽留实体书店。这可能是一种文化执着,来自于对书店集体无意识的符号化,它是文化象征,大街小巷应该也必须有书店。
但如果放到市场经济的规律里衡量,也能发现其中的吊诡之处。实体书店不振,来自于需求不足,即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到实体书店购买书籍。而社会形成的共识是,即便需求不足,也必须创造出需求,甚至反向对消费者形成某种规训:你应该购买书籍。在以迎合为主要姿态的销售行业里,这近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是否足以让全社会去实体书店购书,恐怕仍有待观察。但这种对实体书店的文化渲染,事实上已经带有某种悲情色彩,比如在相关报道里,总能看到“坚守”“压力”“自救”这样的措辞。
其实转念一想,书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这个商品本身,抑或是其中蕴含的知识?今天书籍消费不够理想,其实换个思路想,是否意味着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