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法官”怎么当?
来自天津的白显月律师,是北京冬奥会CAS特设仲裁庭里的唯一一名中国籍仲裁员。
奥运会上的“法庭”
今年1月18日,国际体育仲裁院确定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建立奥运特设仲裁庭,为冬奥会提供快速、高效的争议解决服务,国浩律师(天津)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白显月被任命为特设仲裁庭仲裁员。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体育蓬勃发展,尤其是跨国体育运动的兴盛,各类体育纠纷开始增多。”白显月介绍,国际奥委会认识到,在体系内建立一个专门处理体育纠纷的解决机构迫在眉睫。
1984年,国际体育仲裁院作为国际奥委会下属机构正式成立。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和完善,因其独立性、中立性和权威性,被人们称为国际体育界的“最高法院”。
1996年,奥运会特设仲裁庭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首次出现并沿用至今。
“参加奥运会是很多运动员的梦想,特设仲裁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和效率,保护运动员权利和捍卫奥林匹克精神。”白显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