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美分歧不可能在阿拉斯加一日就消解

中美高层官员在安克雷奇进行了两天的战略对话(图片来源:路透社)

  中评社香港3月22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日前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中美高层首次面对面沟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过,这次战略对话双方的开场白打破了以往仅是外交礼节式的寒暄,让全世界直击了中美高官“唇枪舌剑”、“火光四溅”的场面。对此,中国也好,美国也罢,国际舆论沸腾,兴奋者有之,悲观者有之。对此,我们认为,必须理性客观地还原其主因。
 
  我们可以看到,美方在此次会谈前做出了太多的小动作、硬动作,刻意制造了不利于中美对话的恶劣政治气氛。比如在中美即将对话的前两天,美日在东京举行了2+2对话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中有一条堂而皇之地写道,“美国和日本承认,中国的行为不符合现有的国际秩序,给联盟和国际社会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挑战”,态度极为恶劣。另外,美方在会谈开始前一天还以所谓的“削弱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对24名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官员进行制裁,完全不顾待客之道。这已经令中方高度不满。再加上布林肯在会谈的开场白中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接冲撞中国的核心利益,称中国在新疆、香港、台湾的政策威胁到国际秩序,并非仅仅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傲慢与偏见,令中方无法再作容忍。我们很清楚,这些都是美方希望通过造势向中方施压,刻意营造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气氛再进行会谈,但显然,美方低估了中方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上的决心和底线,因此,无论是杨洁篪说的“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还是王毅讲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更多地都是回击美方此前的小动作,必须当面阐明中国的不满和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原则。

  但是,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中方的务实态度上来,中方有力回击美方的挑衅,但是并没有导致今次会谈的流产,而是顺利完成了应该讨论的过程。美方来势汹汹,但是也不敢过度撒野,还是要老老实实谈下去。利益攸关,斗而不破,且听下回分解,是今次会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们在评论中美关系的时候,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对话总比对抗好,良性合作的一面总是应该大于恶性竞争的一面。

  第一,中美战略对话是中美元首通话时做出的决定,这对推动中美关系止跌回升是正确的、有利的。习近平主席在二月同拜登总统通电话时就指出,中美双方应该重新建立各种对话机制,准确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避免误解误判。拜登对此也回应,美方愿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开展坦诚和建设性对话,增进相互理解,避免误解误判。因此可以说,这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就是在履行两国最高领导人此前做出的决定。在此前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造成前所未有大破坏的这样一个背景下,中美双方高级官员理应尽快见面,阐明立场,恢复沟通,搁置分歧,给两国关系的下滑踩下“刹车键”。所以,与特朗普后期的中美双方几乎断绝了所有外交关系、甚至互相关闭领事馆相比,今次中美高层能够共同坐下来,恢复接触,即是双赢的重要第一步。   第二,中国的底线已完全清晰展露,在今后的中美对话时什么能谈,什么不能谈,美方官员应该更加清楚明了。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总统通话时曾说,台湾、涉港、涉疆等问题是中国内政,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应该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但遗憾地是,布林肯与沙利文显然是不太相信这句话,企图通过会谈来测试一下。所以继续进行挑衅,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美方应该清楚,今天的中国已堂堂正正地阐明立场,也完全有足够的能力捍卫自己国家的主权,我们希望美国不要错判,不要故意践踏中方的外交底线,否则,中美对话难以为继,中美关系将继续恶化。会谈过后的美方,会不会执意不愿意正视这些问题?这是令人担心的。

  第三,中美两国之间有很多方面可以展开合作。此番对话后,各方都注意到中美两国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但我们认为,这不代表双方完全没有形成共识,或者说对话完全没有成果。反而可以说,中美双方在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沟通,明确了当下共同关切且能进行合作的具体领域。比如,双方表示均致力于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以及在便利双方的外交机构、人员活动和新闻机构记者活动方面,接下来要进行磋商,这些都是本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积极因素、初步成果,符合双方利益。此外,作为世界级大国,在公共卫生、反恐、反核武器等众多领域,中美完全可以成为好的伙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判断,今次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是中美寻找合作新起点的开端,这也是我们的高度期待。

  尽管一些舆论称中美在会谈期间的“互呛”充满戏剧色彩,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中美两天内进行的三场对话非常具有实质性、建设性、重构性。我们以为,对于上任还不足百日的美国拜登政府而言,这一次中美宣示各自立场的“对表会晤”是非常关键的。尽管美国各种政治力量对中国的发展存在高度的疑虑与畏惧,但是拜登毕竟不是特朗普,拜登愿意在恢复中美关系正常交往上走出第一步,我们就应该客观地予以鼓励。   中美关系在过去四年中急速下滑至冰点,而我们中国古语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期待中方在具有高度的信心之时,也要有充分的耐心,更要有合理的期待。特朗普将中美关系践踏殆尽,中美之间的分歧不可能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一日就能消解,中美之间的互信已跌破低点,绝对不是一日可重建。中美两国,在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之际,必须互相倾听、尊重、理解、沟通。我们呼吁,中美之间应该抓紧时机继续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切实理性的会谈,以实际行动将两国关系推回正轨。

中美高层官员在安克雷奇进行了两天的战略对话(图片来源:路透社)

  中评社香港3月22日电(评论员 郭至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日前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中美高层首次面对面沟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过,这次战略对话双方的开场白打破了以往仅是外交礼节式的寒暄,让全世界直击了中美高官“唇枪舌剑”、“火光四溅”的场面。对此,中国也好,美国也罢,国际舆论沸腾,兴奋者有之,悲观者有之。对此,我们认为,必须理性客观地还原其主因。
 
  我们可以看到,美方在此次会谈前做出了太多的小动作、硬动作,刻意制造了不利于中美对话的恶劣政治气氛。比如在中美即将对话的前两天,美日在东京举行了2+2对话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其中有一条堂而皇之地写道,“美国和日本承认,中国的行为不符合现有的国际秩序,给联盟和国际社会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挑战”,态度极为恶劣。另外,美方在会谈开始前一天还以所谓的“削弱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对24名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官员进行制裁,完全不顾待客之道。这已经令中方高度不满。再加上布林肯在会谈的开场白中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接冲撞中国的核心利益,称中国在新疆、香港、台湾的政策威胁到国际秩序,并非仅仅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傲慢与偏见,令中方无法再作容忍。我们很清楚,这些都是美方希望通过造势向中方施压,刻意营造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气氛再进行会谈,但显然,美方低估了中方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上的决心和底线,因此,无论是杨洁篪说的“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还是王毅讲的“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更多地都是回击美方此前的小动作,必须当面阐明中国的不满和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原则。

  但是,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中方的务实态度上来,中方有力回击美方的挑衅,但是并没有导致今次会谈的流产,而是顺利完成了应该讨论的过程。美方来势汹汹,但是也不敢过度撒野,还是要老老实实谈下去。利益攸关,斗而不破,且听下回分解,是今次会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们在评论中美关系的时候,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对话总比对抗好,良性合作的一面总是应该大于恶性竞争的一面。

  第一,中美战略对话是中美元首通话时做出的决定,这对推动中美关系止跌回升是正确的、有利的。习近平主席在二月同拜登总统通电话时就指出,中美双方应该重新建立各种对话机制,准确了解彼此的政策意图,避免误解误判。拜登对此也回应,美方愿同中方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开展坦诚和建设性对话,增进相互理解,避免误解误判。因此可以说,这次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就是在履行两国最高领导人此前做出的决定。在此前特朗普政府对中美关系造成前所未有大破坏的这样一个背景下,中美双方高级官员理应尽快见面,阐明立场,恢复沟通,搁置分歧,给两国关系的下滑踩下“刹车键”。所以,与特朗普后期的中美双方几乎断绝了所有外交关系、甚至互相关闭领事馆相比,今次中美高层能够共同坐下来,恢复接触,即是双赢的重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