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冰嬉图》

清代《冰嬉图》(图片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北京冬季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冰面上尽展拚搏,取得优异成绩。其实,中国冰上运动古已有之,清朝干隆皇帝尤爱观看滑冰。每年冬至之后,朝廷都会在太液池举行参与人数众多的冰上体育活动。当时这一运动更带有时令特色。

  干隆皇帝于一七四五年首次称冰上运动为“冰嬉”,并逐渐形成“国俗”,每年都会从八旗子弟中挑选擅长滑冰者入宫训练,冬至后开始集训,腊八节前后正式比赛。清代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绘《冰嬉图》(附图,局部)记录了当时这一盛况,画面上人数众多,却层次分明,尽展古代滑冰技艺。画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冰嬉图》长五百六十三厘米,纵三十六点五厘米,画中的众人,乍一看上去如同在比武射击,细看脚上绑有冰刀,场上旗手和射手门间隔开来,沿冰道滑行,进行速度滑冰、冰上技巧、冰上蹴球等多个项目。场中悬挂射击目标彩球,最终以最多射中者,获得皇帝奖励。滑冰者于争夺期间更上演金鸡独立、双飞燕、哪咤闹海等多个高难度花样滑冰动作。皇帝则远在场外一边的冰床之上,旁边更可尽览清代宫廷御苑之亭台楼阁,其间又可见萧索树枝,彰显冬时令。

  画家张为邦擅长工笔重彩绘人物及花卉楼阁,为清代宫廷御用画家,曾跟随西洋画师郎世宁学习,为中国早期的油画画家之一。而另一位画家姚文瀚亦以工笔见长。故而以细腻工笔再现当时冰上运动场景,实属得心应手。画中虽然人物有上千人,亦能捕捉其神态,通过彼此间互动、顾盼的眼神、衔接动作,表现比赛紧迫感。也为后世研究古人冰上活动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