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

2月14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芮店社区居民在猜灯谜。(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2月15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年明月打头圆”,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诏令司马迁等人议造的“太初历”,确立正月初一的“岁首”地位,也让正月十五这天成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

  人们在这天向上苍祈求雨水丰沛、农桑丰收,女性在这天许下觅得良缘的愿望,皇家在这天,拜谒汉代崇尚的天帝和至高神“太一神”。《史记·乐书》有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也被许多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点灯观灯传统的开端。

  开工之前最后一次大型休闲娱乐活动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将佛教引入中原,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道教文化的加入和皇家祭祀仪式的加成,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逐渐在全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于是在正月十五大张宫中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这一天“燃灯供佛”,灯火于是遍布民间。自此,正月十五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从宋代开始,“元宵”一词开始出现在文献典籍中,例如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载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元代有“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明朝的元宵灯会持续时间很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由此可见,元宵节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与天然的文化亲和力,受到人们的拥戴并植根于民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