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语中评 解读香港新选制下首场立会选举

19日,选民相继进入投票站投票(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25日电(中评社报道组)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12月19日举行,这是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举行的首次立法会选举,意义非常重大。对此,中评社记者访问了政界、商界、学者等各界人士,从选举意义、对新一届立法会的期待、如何发展香港特色民主等角度,详细解读这场选举。各界人士均认为,此次选举摆脱了政治争拗,聚焦经济民生问题,是香港开启良政善治的第一步,期望不同专业、不同界别的议员能够精诚合作,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

  谈意义:选举聚焦经济民生 有效减少内耗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对中评社谈到,作为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是次选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更是香港迈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一步。选举在和平及理性的环境下举行,“五光十色”的候选人上演了一场百家争鸣的精彩盛事,他们来自不同界别和背景,有不同的身份和理念,但都抱有一颗爱国爱港的心,在选举的比拼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体现了完善后的选举制度具多元性及广泛代表性,绝非所谓的“清一色”,相信新一届立法会议员,一定可以延续狮子山精神,开启香港新未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李环对中评社指出,香港社会中出现有关“清一色”的声音,是由于这是新选制下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难免有人持不信任或观望态度。“清一色”这个词的使用会是阶段性的。实际上香港从来就不存在“清一色”的问题,所有的爱国爱港人士都可以去参加立法会选举,除了一些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例如年龄不够,或主张“港独”的人没有资格参与。此次立法会候选人背景非常多元,不再是以往“二元对立”思维之下的情况。候选人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有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还有一些“港漂”。在李环看来,未来“清一色”这个概念会随着四年一次的立法会选举逐步淡化并消失。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何建宗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此次选举的三个特点。第一,从恶性竞争到君子之争。历年香港立法会选举都过度政治化。这是过去采用大选区比例代表制造成的,个别选区有多达9个议席,20多名候选人,所有选举论坛都变成争斗吵闹,认真讨论政策的少之又少。而此次实行双议席单票制,选举辩论更多的是讨论具体民生议题。第二,从过度政治化回到经济民生问题。过去20多年的选举最大的争议点都是政治,民生、产业发展、社会流动等问题被长期忽视。第三,体现底线思维和均衡参与的结合。新选举制度首先通过资格审查委员会把关,排除任何反中乱港分子参与,体现了底线思维;同时做到所有议席都有竞争,没有任何自动当选;候选人的背景更多元,包括外籍港人、巴士司机、台湾背景港人等。这正是香港社会的缩影,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香港政协青年联会常务副主席、青研香港召集人陈志豪对中评社表示,立法会的构成及选举形式有所改变,是重建议会秩序及香港政治生态的关键战役,故社会各界寄予厚望。从报名参选的阵容及当选名单可见,新一届立法会的人员构成跟以往有很大变化,加入了更多的政策研究人员、企业家、不同专业界别的专才等,比以往更加多元化、精英化,并具有广泛代表性,总体的理论基础及政策研究深度亦更高,相信有助于提升议会的议政能力及政策倡议能力。从各人的政纲可见,一众候任立法会议员较关注的是具体的经济民生政策,政治主张反而不是重点,更没有人鼓吹所谓的“议会抗争”,故预期新一届议会的时间和精力将可更集中于政策倡议及议案审议,而非政治斗争和内耗。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副研究主任霍英达对中评社记者指出,此次立法会选举既符合香港的宪制地位,又切合香港的实际情况,有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爱国爱港更响亮。候选人经过选举委员会的层层考察取得提名,又经过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审查,能够确保他们都是爱国爱港的。第二,选贤任能更有效。从本次选举中可以看到,香港社会已经走出了被社会运动裹挟的不健康状态。要应对经济问题、创科问题、青年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就必须选贤任能。第三,社会背景更多元。新任议员有新面孔也有熟面孔,有年轻人也有经验更为丰富的人,他们的社会背景是非常多元的,他们所关心的议题同样是多元的。第四,专业声音更清晰。候选人的政纲几乎都聚焦于香港目前亟待解困的问题,例如土地房屋、产业机构转型、保持竞争力、共建大湾区、青年上流、创科发展等,这些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来解决,也需要社会背景多元的代表来参与。

  民建联北区支部主席、新社联总监姚铭在对中评社表示,新一届的立法会选举是在中央完善选举制度之后首场重要选举,此次选举有效率的顺利举行,也对于外界传言这次选举是封闭、不透明的传言作出回应。从整个选举投票的模式,到投票过程、投票的透明度都有大大提高,市民的知情权也有所增加。同时也展现出香港在“一国两制”下,选民的权利仍然有得到保障,向外界带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而此次获选的议员背景各为不同,对未来他们参政议政的水平有所提高,也体现出立法会选举五光十色的一面,而不是“清一色”。

  谈期待:新一届立法会应解决香港痛点难点

  魏明德表示,在新选制下,相信行政立法关系将会回归起点,并重新确立行政主导的关键性。他建议加强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互信的伙伴关系,彼此理解,避免恶意的谩骂和不理性的言论。选举结束是新征程的开始,期望在成功筑起未来的第一步后,新一届立法会议员能聚焦民生及经济问题,争取早日彻底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包括房屋短缺、教育问题、青年向上流、贫富悬殊等痛点难点。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接受中评社采访时强调,不少新面孔即将进入立法会,包括专业人士、智库学者等,证明本届立法会的格局比较完善,既能代表地区居民利益,又能反映了各行各业的需求;此外,通关选举委员会委员选举出来议员,有不少是专家学者以及长期为社会服务的人士,对政策的理解比较深刻,他们的议政水平相对较高,能够真正督促政府完善政策和有为施政,而不是空喊口号、集体拉布。

  何建宗提到,新一届立法会一方面要把精力集中在议会事务,避免做低参与的兼职议员。过去很多议员没有认真履职尽责,导致反对派借点人数导致流会。虽然有关流会的议事规则已经改变,但要求议员全心全意服务市民,肯定是市民的心声。另一方面,要尽早熟悉议会运作。立法会议员的工作相当繁重,包括审议法案、提出质询,动议辩论、通过预算案、听取市民意见等等。他们必须尽快进入状态才能更有效监督政府施政。

  经民联副主席、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梁美芬高票当选立法会选举选委会界别议员。她表示,国家正走向未来百年发展大局,香港也处于“一国两制”承前启后,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的关键时刻,希望能够把握这个契机,解决历年来因为政治撕裂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当下香港面对的其中一大问题就是人心撕裂,眼前有机遇也因为社会争拗内耗而把握不到。因此,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愈合社会撕裂。硬件是指解决土地房屋问题,告别“劏房”,精准扶贫等政策;软件是指透过文化、价值观教育等方法实现民心回归。她期待新旧议员充分合作,有机结合,特别是加强跨党派、跨界别合作,积极解决香港社会的各种老大难问题。   身为选委的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黄炳逢对中评社指出,市民大众都期待着新一届立法会有一番新气象,有一个新格局。新旧面孔的立法会议员需要放下不必要的政治争拗,依照各自所长来参政议政,不断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共同寻找最佳的政策平衡,达至最大的社会利益公约数,配合特区政府有效施政。同时,代表市民监督特区政府及特区政府官员,保持廉洁奉公的制度,让其落实贴地、贴心的各种利民措施,鞭策特区政府积极解决深层次问题,不能原地踏步,也要杜绝官僚主义,促成必须改革的官僚结构,改变因循的官场文化。最重要的是,新一届立法会需一切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依归,为国家安全把关,成为促进中央与香港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

  姚铭表示,让不同背景的议员进入立法会,有助于更好的探讨问题,不会只停留的意识型态,而是更好的为香港出谋划策。他发现,这次有一些中企的代表也成功进入立法会,对于国家支持香港发展他们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并对香港经济及民生发展作出贡献。作为立法会议员,应该要监督特区政府提出的政策方案,向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对于特区政府做得不好的地方,要直言不讳。在良性沟通的情况下,主动配合政府完善政策方针。以往立法会讨论议案的时间太过充分,相信未来的立法会议员能研究一套方案,减少讨论的流程,增加议政效率。

  谈香港特色民主:在“一国两制”下发展民主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指出,这场选举的观察重点不在于投票率,而在于拨乱反正,看当选者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强化特区管治。因此与往届对比投票率没有任何意义,因没有了以往的政治分化和门争,没有激烈的政治议题,这也是新选制带来的优质选举文化。中国式选举考量的是产生的结果,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选举当然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检视,而不是英美的标准。他相信,当“爱国者治港”的意识深入每个香港人心中,爱国阵营会不断扩大、部分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会接受政治现实,参加爱国阵营,扩大爱国阵营的代表性和选民基础。香港的民主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不断发展。   方舟表示,回归后,按照《基本法》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央逐步扩大了香港选举中的民主成分。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反对派钻了制度漏洞,用各种手段企图瘫痪政府、颠覆政权,甚至想要达到实质性把香港从国家分裂出去的目的。有鉴于此,中央完善了香港的选举制度,首先确保爱国者治港,其次考虑到立法会存在的拉布导致政府无法运作等不正常行为,作出了更加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均衡参与性的设计,令行政立法关系能够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在这个大背景下,此次选举满足了上述两个设计初衷,是非常成功的。

  陈志豪提到,中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香港作为国家“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选举亦应该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我们除了重视选举的过程,更应该重视选举的结果,以及选举后的民主实践。今次选举是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最终录得过百万选民投票,整个选举过程畅顺有序,与两年前在激进社会暴力笼罩下的区议会选举可谓天渊之别,无疑显示了此次选举的成功。随着香港新的政治文化逐渐定型,以及更多的模式探索和经验积累,相信爱国爱港阵营将愈来愈能够凝聚更多的市民。

19日,选民相继进入投票站投票(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25日电(中评社报道组)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12月19日举行,这是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举行的首次立法会选举,意义非常重大。对此,中评社记者访问了政界、商界、学者等各界人士,从选举意义、对新一届立法会的期待、如何发展香港特色民主等角度,详细解读这场选举。各界人士均认为,此次选举摆脱了政治争拗,聚焦经济民生问题,是香港开启良政善治的第一步,期望不同专业、不同界别的议员能够精诚合作,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

  谈意义:选举聚焦经济民生 有效减少内耗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对中评社谈到,作为完善选举制度后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是次选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更是香港迈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一步。选举在和平及理性的环境下举行,“五光十色”的候选人上演了一场百家争鸣的精彩盛事,他们来自不同界别和背景,有不同的身份和理念,但都抱有一颗爱国爱港的心,在选举的比拼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体现了完善后的选举制度具多元性及广泛代表性,绝非所谓的“清一色”,相信新一届立法会议员,一定可以延续狮子山精神,开启香港新未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李环对中评社指出,香港社会中出现有关“清一色”的声音,是由于这是新选制下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难免有人持不信任或观望态度。“清一色”这个词的使用会是阶段性的。实际上香港从来就不存在“清一色”的问题,所有的爱国爱港人士都可以去参加立法会选举,除了一些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例如年龄不够,或主张“港独”的人没有资格参与。此次立法会候选人背景非常多元,不再是以往“二元对立”思维之下的情况。候选人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有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还有一些“港漂”。在李环看来,未来“清一色”这个概念会随着四年一次的立法会选举逐步淡化并消失。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何建宗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此次选举的三个特点。第一,从恶性竞争到君子之争。历年香港立法会选举都过度政治化。这是过去采用大选区比例代表制造成的,个别选区有多达9个议席,20多名候选人,所有选举论坛都变成争斗吵闹,认真讨论政策的少之又少。而此次实行双议席单票制,选举辩论更多的是讨论具体民生议题。第二,从过度政治化回到经济民生问题。过去20多年的选举最大的争议点都是政治,民生、产业发展、社会流动等问题被长期忽视。第三,体现底线思维和均衡参与的结合。新选举制度首先通过资格审查委员会把关,排除任何反中乱港分子参与,体现了底线思维;同时做到所有议席都有竞争,没有任何自动当选;候选人的背景更多元,包括外籍港人、巴士司机、台湾背景港人等。这正是香港社会的缩影,具有充分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