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波:坚定维护香港繁荣稳定
198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中,首次提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翌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之概括为“三大历史任务”。
“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
“三大历史任务”看起来分国内国外,实则是一盘棋,作为现代化建设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也是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一个富裕、强盛的中国,既会是一个平安的中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一极,因此本身即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同时,这也是为和平统一台湾创造社会基础。反之,一个和平的世界和和平统一的进程,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优的心无旁骛的外部环境。
就当下而言,现代化目标已经步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时间指向本世纪中叶;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台湾的统一也以各种形式提上日程,但任务极为艰巨;世界和平面临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的严重冲击,霸权主义依旧盛行。中国推进实现“三大历史任务”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决心未曾动摇。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号召人们为实现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三大任务”提出的1982年前后,“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被中国宪法确定为基本国策,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这类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当下统一台湾所面临的形势急剧变化,和平统一的空间受到极大压缩,但和平统一仍是最重要的选项,也是人们最大的期待。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和平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显示这一基本国策具有显着的优势。相比于其他的统一方式而言,一方面,“一国两制”方针最符合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可以让中华民族持久享受国内和平的红利;另一方面,这一方针也可以避免世界局势的紧张甚至大国和地缘政治间的重大冲突,鉴于中国当下的体量,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再一方面,虽然邓小平先生指出经济建设是“三大历史任务”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在此重大变局之际,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无法置身世界之外,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和不受冲击的进程。“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因此在推进实现“三大历史任务”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定位。
一手抓“良政” 一手抓“善治”
在“三大历史任务”的一盘棋中,经济是基础,现代化是目标。以此观之,国家的和平统一,既要服务于国家统一的目标,也要重视其中的现代化内涵。具体而言,如香港基本法序言所述明的,实行“一国两制”,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香港回归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但保持长期的繁荣稳定,则是持续的更大的挑战。一个不能长期繁荣稳定的香港,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构想。过去的25年历程显示,明确并坚决维护“一国”的根本,充分实行有效的高度自治,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并不容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从整体角度,审视香港回归后长期繁荣稳定的历史意义。
中央从国家层面立法完善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机制及选举制度,明确了“爱国者治港”的底线和根本,阐明了不言而喻的政治底线。客观上,这也进一步地明确了高度自治的空间。因此,从推进实现“三大历史任务”而言,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新阶段,要“两手抓”,一手抓“良政”,固守“一国”的根本,主动把“爱国者治港”做实;另一手抓“善治”,坚决把高度自治用好用足。“两手一起抓”,“两手一样主动”,香港才能把握历史的机遇,既用好融入国家发展的红利,也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独特优势,使香港长期保持与现代化强国目标相匹配的繁荣稳定。质言之,回归后香港的未来寄托于长期的繁荣稳定,一个失去特色、不再繁荣的香港,不符合“三大历史任务”的定位。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中,首次提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翌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将之概括为“三大历史任务”。
“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
“三大历史任务”看起来分国内国外,实则是一盘棋,作为现代化建设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也是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一个富裕、强盛的中国,既会是一个平安的中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一极,因此本身即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同时,这也是为和平统一台湾创造社会基础。反之,一个和平的世界和和平统一的进程,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优的心无旁骛的外部环境。
就当下而言,现代化目标已经步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时间指向本世纪中叶;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台湾的统一也以各种形式提上日程,但任务极为艰巨;世界和平面临着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的严重冲击,霸权主义依旧盛行。中国推进实现“三大历史任务”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决心未曾动摇。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号召人们为实现这“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三大任务”提出的1982年前后,“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被中国宪法确定为基本国策,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这类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当下统一台湾所面临的形势急剧变化,和平统一的空间受到极大压缩,但和平统一仍是最重要的选项,也是人们最大的期待。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和平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显示这一基本国策具有显着的优势。相比于其他的统一方式而言,一方面,“一国两制”方针最符合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可以让中华民族持久享受国内和平的红利;另一方面,这一方针也可以避免世界局势的紧张甚至大国和地缘政治间的重大冲突,鉴于中国当下的体量,这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再一方面,虽然邓小平先生指出经济建设是“三大历史任务”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在此重大变局之际,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无法置身世界之外,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和不受冲击的进程。“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因此在推进实现“三大历史任务”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