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茶果,年俗飘香
中评社北京2月7日电/据大公报作者文章,深圳大鹏半岛三面临海,西抱大鹏湾,对面便是香港新界,一苇可航,风情相若。
我和朋友年前驱车赶到大鹏下属的葵涌街道高源社区,在一片高低错落的民居当中找到文巧环,乃是希望在壬寅虎年到来之际,从深圳非遗中感受一缕温煦的人间烟火。一个朋友说,你来看看文巧环做年糕,那就是深圳本土的味道,祖父祖母的味道。
车停一栋黄砖贴面的小楼前,但见一块镜面色的铭牌上标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上方还有一条横幅式标志:深圳非遗项目:葵涌茶果研培研修院。
身着大红外套,面容白皙的文巧环已从住处赶来,引客入室。但见案板上堆满各种分量的年糕,个个贴满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从五百克到几千克不等。揭开屋脚灶台上的一只大锅盖,豁然呈现一只十几二十公斤的糖红色大年糕。
文巧环说,这是一个朋友订制的,几十年了,每次过年前都要在我这里定做一只大年糕,他们全家当早点,从初一吃到初十,煎、蒸、煮都可以。一是他觉得好吃,二是图个过年的团圆喜庆。
文巧环并不知道她们这一脉文氏,跟深圳松岗、岗厦等地文天祥弟弟的后裔有无瓜葛,但知多少代人都土生土长在葵涌。父母曾以捕鱼为业,一早从坝光出海,驶到惠州澳头,洋洋水面,荡荡波光,撒几网就会有收获。每逢学校放假,她跟随父母的木船出海,看见父母亲起网的手臂青筋暴露,额上淌汗,心中便由衷绽放欢乐──那是又一网家庭生活沉甸甸的充盈。
海边劳作辛苦,小孩都是帮手,故而上学迟。文巧环八岁在坝光小学发蒙,五年制;初中去了葵涌,路途远,住宿制,周末踩单车返回;高中则去了更远的盐田沙头角中学。直至一九八九年初夏高中毕业,觉得应该为父母分挑担子了,便就近在沙头角应聘一个金店做营业员。到底觉得文凭和学识同样重要,边工作,边拿下了一个大专文秘专业。时光飞转,家乡的召唤便是一个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