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来处还是归途
天色灰蒙,细雨纷飞的中环街上车水马龙,行人行色匆匆,旧得有些褪色的繁体“莲香”二字标识着百年老店莲香楼的所在,谁能料想百年历史竟凝固在这小小不起眼的招牌里。入口不远的宽敞楼梯将客人引至二层餐饮区,步入大堂,仿若穿越到一个与外界不同进度的时空,墙上挂满各式各样的书法作品,天花板上一排排古铜色的吊扇间悬挂着深木色的鸟笼,顿时一股慵懒闲适的氛围氤氲开来。橙红方砖地面上布置一张张大圆桌,在流行两人、四人就餐方桌的今天,看到适合一家人围坐的大圆桌,亲切感油然而生。
放眼望去,熙攘的人群里鲜有年轻人,多是中老年人,或手持报纸专注家国大事,或成群好友高谈阔论,所谓“传统”便在那嘈杂却充满人情味的粤语里。落座后,拿到的不是写满各种菜式的菜单,而是一张简单得有些简陋的点心纸,仅印有“小点、中点、大点、特点和顶点”。穿梭在桌子间的是推着点心车的阿姨,车上一屉屉流沙奶黄包、虾饺、咸水角、鲜竹卷、牛肉球热气腾腾,眼尖的食客们若是看到心仪的点心便“一拥而上”,递过点心的阿姨则会拿起胸前的小印章在点心纸相应的位置盖个小小的戳。啜着浓香的普洱,品着美味的点心,仿佛上世纪老香港的情怀未曾远去。
若说港岛的传统意韵如碎水晶般散落各处有待发掘,那么九龙区的深水埗则连绵成片,市井味十足。由于旧时启德机场的航空限高,深水埗老区整体建筑不高,登上不足百米的嘉顿山就已能纵览城市直至无际的大海。密密麻麻的唐楼群是建筑师眼里传统风格的城市风貌。纵横的棋盘式街道之间“填充”着一排排旧式唐楼,临街一间间大大小小的铺面各出奇招吸引顾客,北魏楷书字体书写的硕大招牌横挑在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商店内部溢到人行道上,排档铺的存在则创造了街中街,各色商品“遮天蔽日”,空间利用效率之高令人啧啧称奇。铺面之间藏着进入上层住宅的入口,一个转身就从熙攘的街道进入安静的居住空间,幽暗的走道和楼梯间里一扇扇紧闭的屋门,屋外是时代的洪流,屋内是小家的悲欢。
在如机器般运转的都市生活里,除了家,另一心安之所大概就是藏在街头巷尾的糖水铺了。小小的门脸和素色的文字招牌在一众花枝招展的铺面中沉静且低调。玻璃后是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一只只铁皮大桶里盛满各式糖水,核桃糊、芝麻糊、腰果糊、喳咋、红豆沙等等,再根据食客们的不同需求,捞起一勺稍事加工,加入不同佐料,汤圆、芋圆或是莲子,就变幻出无穷花样。夏天喝冻饮,冬天饮热糊,糖水铺里来来往往的很多是常客,和老板、伙计有一搭没一搭地话家常。记忆中无论是学生时代的熬夜画图抑或是工作后的加班赶工到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仍亮着不那么明亮却温暖柔和的灯光的糖水铺,点一碗糖水,窝在一个角落,纵使再多烦恼忧愁,也会随着这温暖甜糯的液体落入肚中而烟消云散,只觉轻松和安宁。
初来香港,惊叹于其现代繁华璀璨;久居香港,感动于其传统历久弥新。
(作者殷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