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人对新立法会观感如何

图1 近五年来6场主要选举的平均关注度及选举前后社交媒体涉政治议题的舆情占比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场香港立法会选举于12月19日举行,产生了第七届立法会90个议席,新一届任期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开始。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对本次立法会选举过程中香港社会舆论所表达的观感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如图1所示,此次立法会选举前后的政治议题占比约四成,低于上届立法会选举以及2年前的区议会选举,“泛政治化”带来的政治口水大幅消退,民粹狂热显着降温。这说明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完善选举制度后,无论是候选人的竞选模式,还是选民关注的热点舆情,都有力摆脱了“黄蓝对立”的恶斗氛围,民意更加关注政纲、议政水平等实质内容,呈现出香港政治与社会向理性、务实回归的良好趋势。

图2 香港社交媒体涉新一届立法会讨论中关注度最高的10大议题及相关政见能否兑现的信心指数(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如图2显示,香港社交媒体有关新一届立法会的讨论,主要聚焦在民生、经济相关的议题,包括关注度排名分别居于第1、2、4位的土地房屋问题、医疗问题,以及两地通关等,但上述问题所对应的信心指数却排名倒数第2、3、4位,产生了“高关注度”与“低信心值”的倒挂效应。由此可见,港人普遍期待新一届立法会回归理性和秩序,提高议事效率及水平,将精力主要放在破解经济民生议题,但这种期待背后却蕴含了民生难题长期悬而未决的苦涩与失望。

  以牵涉到百万市民利益与情感的通关议题为例,数月来多次传出“通关好消息”,却在选举前最后几天突然无声无息,“雷声大、雨点小”引发港人沮丧和强烈不满,不少网民认为长期无法通关降低了市民对政府的信心,也一定程度拉低了投票率,质疑政府如果还想利用通关“放消息”来安抚民意,只会把民心推得更远。可以说,通关没有及时实施,丢失了很多选票,包括很多中间选民的选票。

  在政治性议题领域,关注度最高的是推动双普选(排名第3)、宽限处理因修例风波入狱人士(排名第7)以及23条立法(排名第8)。其中,双普选热度的急升很大程度上应与国务院在选举翌日发表的白皮书——《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提及“新选制为双普选创造有利条件”有关,部分舆论猜测重启政改会否在下届立法会提上议程。而相比双普选,23条立法的信心指数明显更高,这是因为新一届立法会由坚定爱国者组成,23条应该能很快落地生效。

图3 近5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立法会在不同阶段期间履行四项主要职能的正面观感或预期占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本次立法会选举,建制派候选人几乎斩获全部席位,在这种由建制派占绝对主导的议会生态下,社交媒体对立法会在履职角色的观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图3所示,通过对上一届立法会会期开始至泛民“总辞”前、泛民“总辞”后至第七届立法会诞生前、以及新一届立法会诞生后3个不同阶段的对比,可以发现,港人对立法会主要职能的正面观感或预期,随着议会内部政治板块的变动而有所增减。

  其中,港人对于立法会审议法案职能的正面观感,在泛民“总辞”后曾出现升幅,这与当时议会摆脱“拉布”乱象、重回理性有序正轨的原因有关。不过,这一指数却在新一届立法会产生后跌至泛民“总辞”前,原因可能与上届立法会在最后一年任期内,对政府提出的大部分法案“大开绿灯”有关。有观点认为,“泛政治化”退潮固然提升了立法会审议法案的效率,但也存在过度配合政府、未花费足够的时间仔细检视法案,或者未能协助政府进一步完善法案的疑虑,上述忧虑或延续到新一届立法会中。

  在监察政府的职能方面,香港社交媒体的正面观感或预期占比则呈下降趋势。新一届立法会几乎“清一色”的组成,让不少港人呼吁立法会作为“监督者”的角色决不能缺位,盖因近年来不少施政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不作为、或决策离地等等自身因素,新一届立法会无疑巩固了“行政主导”原则,但若要实现“良政善治”还需立法会加强监督、及时纠正。

  至于审核财政拨款职能,正面观感或预期持续徘徊在46%左右。本届政府数次提出大型发展项目,包括明日大屿、北部都会区等,尽管这些规划对香港社会长远有利,但涉及的款项动辄以数万亿元计,立法会对政府的工程拨款的把关角色备受关注。有观点认为,立法会过去常常面对一些“不准超支就烂尾”的政府工程,只能无奈通过,由于近年来经济环境转差、多项大型基建即将上马,因而预测新一届立法会较难在财政拨款上有明显改善。

  正面观感预期上升较多的,是有关任免法官的履职事项。随着“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港人预期新一届立法会能更好地起到司法人事把关作用,“黄官”扰乱施政的问题将明显缓解,香港司法界将持续去政治化、回归理性。

图4 近5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港府、立法会及香港社会前景的乐观情绪指数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本届立法会选举“新人新气象”,不仅引发香港社会对新一届立法会履职的新期待,也让立法会作为“治港者”的角色和责任进一步凸显。如图4所示,回顾近5年来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立法会及香港社会前景的乐观情绪指数变化可知,随着“爱国者治港”原则的确立和深化,对特区政府和对立法会的乐观指数的差值呈现出不断收窄的趋势,并稳定在较高区间内波动。上述变化趋势反映出,立法会告别对立、拉布之后,香港主流民意对其观感、评价将与特区政府进一步捆绑。   中评智库认为,新一届立法会在激烈竞争下顺利产生,是香港政治由乱到治的里程碑,正如中央政府评价所称:“完善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全面准确贯彻了‘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制度的优化提升和与时俱进,并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须知,制度落实了,关键作用就在立法会议员本身了,新一届的立法会必须深入了解民意的普遍期待是什么?不满是什么?必须把好关、尽好责,有效监督政府施政,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努力增强社会正面的观感,以争取更广大的民意认同。新任议员梁美芬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说得很好:“在行政主导之下,立法会将会是管治团队的组成部分,既要监察政府,也要配合特区政府,以促成高效率、高质素施政,为民请命、为国把关”。期待这也是新一届立法会议员的共识!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图1 近五年来6场主要选举的平均关注度及选举前后社交媒体涉政治议题的舆情占比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完善选举制度后的首场香港立法会选举于12月19日举行,产生了第七届立法会90个议席,新一届任期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开始。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对本次立法会选举过程中香港社会舆论所表达的观感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如图1所示,此次立法会选举前后的政治议题占比约四成,低于上届立法会选举以及2年前的区议会选举,“泛政治化”带来的政治口水大幅消退,民粹狂热显着降温。这说明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完善选举制度后,无论是候选人的竞选模式,还是选民关注的热点舆情,都有力摆脱了“黄蓝对立”的恶斗氛围,民意更加关注政纲、议政水平等实质内容,呈现出香港政治与社会向理性、务实回归的良好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