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晋瑜“深度对话”:一个时代的文学档案
所以,收到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寄来的《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时,我是在第一时间认真读完的。加上读她之前出版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我更加深入地走进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群体,探究他们的成长历程与人生轨迹。
这两本书,追踪采访了36位茅奖获得者、49位鲁奖获得者和20位茅奖与鲁奖的评委,从李国文、刘心武、陈忠实、张平、阿来、王安忆、贾平凹、迟子建、麦家、莫言、毕飞宇、王蒙、格非,到史铁生、池莉、范小青、冯骥才、铁凝、邵燕祥、刘恒、余秋雨、韩少功、李敬泽、南帆、任溶溶、屠岸,这些名字虽然不能够勾勒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全貌,但还是大致描绘出一幅当代文学盛况的“清明上河图”。
在舒晋瑜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张平如何“至生至死为老百姓写作”,阿来如何把写作视为“一种高智商的游戏”,贾平凹如何写“自己的恐惧和无奈”,迟子建如何让作品“染上岁月的风霜”,周大新如何写出“让人感觉温暖和美的作品”,刘震云如何“不断把自己归零”,苏童如何“一直在挽留事物的敏感”;也可以看到史铁生如何“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铁凝如何通过文学“向世界传达体贴之情”,邵燕祥如何通过作品传达他“淬过了火的乐观主义”。这些作家的阅读与成长历程,他们的人生态度与对世界的认识,从这些高度凝练的标题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作为经常接受各种采访的“过来之人”,我一直认为,一位优秀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最好还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兼具后两者素养的记者,才能够写出真正高水平、感动人的文章。有些采访,经常让人感到索然无趣,因为这些记者事先根本没有做过功课,没有阅读过相关报道,更没有读过采访对象的主要论着,提出的问题也是稍微翻翻资料就可以解决的简单信息。而有些采访,经常让人兴奋不已,因为这些记者不仅研读了大量文献,而且对采访对象的“底细”了如指掌,提出的问题质量很高,具有挑战性,真正让采访变成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