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读书最后都变成了买书

(来源:视觉中国)

  中评社北京2月9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和愉悦,看到现实又一次重复曾经的历史,给疑惑以可能的解答,不那么自以为是、急于所成,能在琐碎烦乱里,多些淡定从容,恐怕就是书籍作为“避难所”的意义。

  我在找《无法企及》,多年前出版的爱尔兰作家班维尔的小说。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和他邂逅是在什么时候,反正我的书架上有不少他的书。

  上一次“相见”是读《桦树庄园》和《裹尸布》。通常,一个喜欢的作者,我会接连读他(她)的几本书,就像你偶遇一个有趣的人,告别时有些依依不舍,想要多见他(她)几面。你所看到的他们的第一本,会吸引着你去找第二本、第三本……对于一些藏书癖患者,恐怕要收全了才罢手。

  每一次阅读,都是和作者的一次聊天,深入程度取决于读者——作家当然有权利应付,甚至不搭理肤浅的读者。而在几次深谈之后,你会更多了解一位作家的风格,有些人写不同类型的故事,有些人可以把同一题材写N多遍。

  作为语言大师,班维尔的小说太过“结实”,无法一目十行,快速“吞咽”容易消化不良,慢慢咀嚼,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才能把隐藏其间的线索拼接起来。这样“投入”地阅读容易疲惫,我会搭配着读,边吃“硬菜”边尝几口小甜点,或者“西餐”配“拉面”,一边读《美军的全球运作内幕》,一边翻《一日三秋》。“混搭”的后果,是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跑去哪里,从古希腊穿越至火星,荷马会遭遇硬科幻,无数未知的领域打开一扇门,逗引着你进去,读书很容易就变成了买书。

  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博览会上四处逛荡,口袋里又恰好有压岁钱,肯定会把各种新奇好玩揣回家。读书人多半有占有欲,发现好书而“没有”,岂能甘心?买了,就仿佛读了,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