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环语中评:立法会不是橡皮图章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中评社报道组)2021年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19日举行,共有153名候选人竞逐90个议席。这是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举行的首次立法会选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李环博士日前在第五期“中评大咖讲书”的活动中谈及本次立法会选举的有关问题,她表示,此次立法会选举对香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李环说,香港选举制度改革之后的首三场选举(选举委员会选举、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大家最为看重的就是此次立法会选举,因为立法会政治格局重组之后,不仅会影响到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议政氛围、长远发展方向等产生影响。未来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能否顺畅进行,直接关系到特区政府行政主导能否实现,强势的政府能否立起来。而立法会格局变化会部分导致社会政治、经济利益分配的变化,这些都对香港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选举制度完善后,一些观点认为泛民主派不参与或者抵制立法会选举,就会造成只有建制派参加选举,这就是所谓“清一色”说法的来源。夏宝龙主任此前也曾回应过相关的质疑。对此,李环认为,香港社会中出现有关“清一色”的声音,是由于这是新选制下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难免有人持不信任或观望态度。“清一色”这个词的使用会是阶段性的。实际上香港从来就不存在“清一色”的问题,无论是完善选举制度之前还是之后,中央从来没有要专门针对哪一部分人,亦不可能专门禁止泛民主派参选。一直以来,立法会议员的参选标准都是爱国爱港,这从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也能看出,包括邓小平先生最早也是提出“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所以,所有的爱国爱港人士都可以去参加立法会选举,除了一些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例如年龄不够,或主张“港独”的人,就没有资格参与。
从前期整体报名情况来看,立法会候选人背景其实是非常多元的,不再是以往“二元对立”思维之下的情况。候选人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有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还有一些“港漂”,而且竞选的主力军都年富力强。所以在李环看来,未来“清一色”这个概念会随着四年一次的立法会选举逐步淡化并消失。
第二,泛民主派的主要政党均拒绝参加,而他们又恰恰是最擅长做“政治动员”的,尤其是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现在他们不参加选举,《苹果日报》等传媒走进历史,所以在选举氛围上,不像往届那么热闹。
第三,整个选举氛围冷清,还由于以前“二元对决”的情况不复存在。原来的投票基本是非此即彼,如果选民投票泛民主派的候选人,肯定就不会支持建制派人士。因此这种“零和竞选”的情况,容易炒热选举气氛,但今日立法会选举转向了更加理性、客观的状态。香港举办了许多场候选人的辩论、对答活动,候选人更注意拼政纲、拼能力,而不再依靠以往的要形成价值观、意识形态对立的模式来吸引选民,因此也不太容易调动选民的情绪。
李环认为,虽然基于上述原因选举气氛是较为冷清,但本质而言这样选出来的议员才是真正有能力专业履职的,因为他们没那么多“表演性”。香港未来的选举,气氛的热络与冷淡将不再具有指标性的意义。以往的选举气氛比较浓厚,投票率会比较高,这对于泛民主派比较有利,反之,则对建制派比较有利。但今时今日所有入闸的人皆是爱国爱港之人,经过了有关参选资格的审查,他们不需要依靠令选民”选边站“的策略来炒热或冷却选举气氛,进而增加当选几率了。
至于如何看待立法会新生态的利与弊?李环表示,立法会新格局中涉及的主要问题还是行政与立法的关系问题。虽然香港基本法设计中处处体现了行政主导,但多年来行政主导难以彰显。行政主导并不意味着立法会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实际运作中,立法会的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从基本法第七十三条能看到,立法会有十项职权,切实能起到监督政府施政的作用。因此,新的立法会产生后,特区政府依然会面对来自立法会的监察压力,立法会绝对不会是部分人所谈论的成为“举手机器”或者“橡皮图章”。随着很多新面孔包括专业人士的加入,更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对于特区政府执政的压力实际上不是变小了,反而是变大了。
李环称,以前特区政府做得不好,可以把理由推给反对派,告知大众已经竭尽全力了,反对派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导致政策无法推行。那个时候不少市民可能觉得可以接受,确实立法会也不断“拉布”,造成不小的阻碍。但今时今日的新政治生态不再适用,不能将此作为借口推脱责任了。特区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细节和最终决策须更科学,更符合香港实际需求。
“行政主导需要得到体现,但这种主导不是‘霸道’,不是什么都是行政说了算。”李环说,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分置的机制依旧存在,立法机构要行使他们的权力,行政机构也有自己的权力。面对在新选举制度下产生的这届立法会,特区政府只有很好地争取到更多立法会议员的支持,才能将政策顺利推进下去。因此,唯一的做法就是在政策推出前,广泛地收集民意,包括听取立法会议员的建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普通市民的意见等,让决策更科学、更切合实际。这种状态有助特区政府的施政形成良性循环。
李环亦表示,新一届立法会能够给特区政府带来不同专业领域的压力。议会要发挥“守门人(watch dog)”的作用,监察政府一定要到位。另外,立法会议员也要避免走向“民粹”。她认为,社会中总是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立法会议员应将市民的不同要求充分吸纳、整合,恰如其分地体现在特区政府的政策之中。
中评社香港12月21日电(中评社报道组)2021年香港立法会换届选举19日举行,共有153名候选人竞逐90个议席。这是香港特区完善选举制度后举行的首次立法会选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李环博士日前在第五期“中评大咖讲书”的活动中谈及本次立法会选举的有关问题,她表示,此次立法会选举对香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李环说,香港选举制度改革之后的首三场选举(选举委员会选举、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大家最为看重的就是此次立法会选举,因为立法会政治格局重组之后,不仅会影响到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议政氛围、长远发展方向等产生影响。未来立法与行政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能否顺畅进行,直接关系到特区政府行政主导能否实现,强势的政府能否立起来。而立法会格局变化会部分导致社会政治、经济利益分配的变化,这些都对香港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选举制度完善后,一些观点认为泛民主派不参与或者抵制立法会选举,就会造成只有建制派参加选举,这就是所谓“清一色”说法的来源。夏宝龙主任此前也曾回应过相关的质疑。对此,李环认为,香港社会中出现有关“清一色”的声音,是由于这是新选制下的第一场立法会选举,难免有人持不信任或观望态度。“清一色”这个词的使用会是阶段性的。实际上香港从来就不存在“清一色”的问题,无论是完善选举制度之前还是之后,中央从来没有要专门针对哪一部分人,亦不可能专门禁止泛民主派参选。一直以来,立法会议员的参选标准都是爱国爱港,这从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也能看出,包括邓小平先生最早也是提出“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所以,所有的爱国爱港人士都可以去参加立法会选举,除了一些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例如年龄不够,或主张“港独”的人,就没有资格参与。
从前期整体报名情况来看,立法会候选人背景其实是非常多元的,不再是以往“二元对立”思维之下的情况。候选人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有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还有一些“港漂”,而且竞选的主力军都年富力强。所以在李环看来,未来“清一色”这个概念会随着四年一次的立法会选举逐步淡化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