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风浪重击印度打工人

  中评社北京2月1日电/据《环球》杂志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籍劳工群体面临特殊困境,多国为此调整相关政策。海合会国家(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阿曼)作为外籍劳工的“雇用大户”,相关政策调整在疫情之初就一度成为舆论焦点。

  排除疫情因素,外籍劳工群体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一直受到关注。印度籍劳工是海合会国家最主要的外籍劳动力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之变,或许可以带来诸多启示。

工作、生活环境更脏更累更险了

  20世纪70年代,由于海湾地区石油价格暴涨而自身劳动力短缺,阿拉伯国家衍生“外籍劳工去阿拉伯化”,由于印度具有劳动力价廉与毗邻海湾等诸多优势,海合会国家开始大规模引进印籍劳工,以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印度籍海外劳工约800万人,其中近90%在海湾国家,除极少数在伊朗、伊拉克,大部分分布在海合会六国。这一群体大多文化程度较低,雇用成本远低于当地劳工,他们在海湾国家多从事“3D”工作,即当地人瞧不起和不愿从事的脏(dirty)、累(difficult)、险(dangerous)工作。

  海合会国家实行保人制度,不仅可以使当地公民“坐享其成”,而且还赋予其很大权力,甚至可以扣留外籍劳工护照,这助长了本地公民的优越感。此外,受宗教冲突等影响,印度籍劳工在该地区常遭受歧视,权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雇主拖欠工资,工作环境差,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甚至遭受虐待、性骚扰等。

  鉴于此,早在1983年,印度就颁布了涉及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新《移民法》,成立中央和地方移民保护局,并于2004年组建海外印度人事务部。作用肯定是有,但因为印度籍侨工终究是在海湾国家而非本土工作,印度政府发挥的效用有限。2020年4月,诸多人权组织呼吁,海湾国家政府应尊重印度等弱势外籍劳工的权利,尤其从事建筑、酒店、餐厅、家政等领域工作的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