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剧场戏曲创演的三重路径
此次展演的15台剧目中,笔者仅观赏了3台——京剧《小吏之死》、梨园戏《陈三五娘》和汉剧《再见卓文君》。遗憾之余,也有收获,因为这三台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题材来源、创作理念及舞台呈现,指向了当代小剧场戏曲创演最主要的三重路径。
一
京剧《小吏之死》改编自俄国作家契呵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主人公从俄国的小公务员,变成了明代县衙的九品小吏。人物的懦弱性格、卑微心理和悲惨命运一脉相承,主要情节、戏剧矛盾、主题旨趣亦无二致,因此看点就集中于这台京剧丑行独角戏如何加以表现了。只见演员在狭小的舞台上,当着进场观众的面勾脸、挂髯、着装,时间一到,直接开演。演出当中不再换装、不戴面具甚至不作铺垫,演员就在主人公与多个次要人物间“跳来跳去”,根据巡抚、县官、妻子等不同人物,安排不同行当的声腔和身段,在丑角与老生、小生、彩旦间“跳去跳回”。甚至在饰演老婆时,演员还唱了一段评弹,令观众为之莞尔。全剧虽只有半小时,但在深厚的剧本文学、娴熟的表演技艺下,呈现了精悍的戏剧张力和精致的艺术魅力,更难得的是发挥了小说讽刺、批判和悲悯的题旨。
改编中外经典文学是戏曲创演的一个传统,名剧很多。概因经典的深厚文学性,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台词设计上为戏曲艺术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自由的时空。小剧场戏曲也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