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促调整

  中评社北京1月23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历史的河流,常在不经意间闪耀出夺目的浪花。1978年11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群众创造了加快发展养猪事业的经验》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广西和北京通县如何使用新办法提高养猪效益,比如“实行公有分养”“交售一头可自宰一头”等。在那个寒意料峭的冬天,人们开始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国家经济形势明显好转,老百姓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

  不过,前行之路仍然荆棘丛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里,农业与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积累与消费等重大关系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存在着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农村经济效益不高等情况。这些现实障碍加上我国经济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其他弊端,制约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决定采取必要、科学的举措,抓住“调整”这一影响当时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努力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期待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国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在连续遭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在1978年仍然取得较好收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6000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5%,增长速度较快。工农业的恢复发展使得1977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6%,1978年则是同比增长28.2%,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这种经济状况,过去10多年中没有出现过。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时任国家计委顾问兼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薛暮桥对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在其回忆录中留下了清晰的描述:一是农业严重落后。人均粮食占有量大体上还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人均棉油占有量则低于1957年的水平。许多地方农民没有足够的口粮,城市中则只能凭票限量供应。二是轻工业发展滞后。多年来基本建设投资集中投向重工业,对轻工业投资占比很小,1978年只有5.7%,低于“一五”时期水平,主要轻工业产品如棉布等只能凭票供应,市场供给十分紧张,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三是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也过度紧张。煤炭、电力等仍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工厂被迫停工半停工,1/5左右的工业生产能力发挥不出作用,全国重点企业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标有43%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重工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四是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积累率一直处于30%以上,1978年高达36.5%,大大高于“一五”计划时期的水平,人民生活难以获得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