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康码来了 民意更焦虑
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香港健康码正式推出头两天,就有逾30万香港市民申请,热度之高在预期中,但近期涉及通关初期名额分配的消息引起港人强烈不满。中评智库大数据发现,港府释出通关初期每日1000个名额或以公商务人士优先、恩恤事由只限奔丧却未纳入探亲等消息后,港人反弹情绪极大,对通关的正面情绪大跌,舆论批评港府懒政、罔顾基层百姓需求,社会因此在加速形成悖论气氛。
港康码已正式上线,通关具体安排却仍然模糊不清,目前香港社交媒体流传的各种通关方案,假新闻满天飞,有每日1000人限额、5000人限额乃至10000人限额等说法,但具体何时正式实施尚未公布,这令大部分香港市民感到更加焦虑,港康码推出2天就有超过30万港人申请,折射出这种急切的情绪。如图1所示,据统计,若仅以头2天累计30万人的通关需求群体、申请后只享有一次免隔离资格初步估算,若明年元旦起恢复通关,每日10000个配额则基本可以赶上今年春节返乡,若每日1000个配额则至少要等到明年圣诞方可全数过关,每日5000个配额也要排到明年的清明节。
通关名额“抢破头”背后反映出香港社会急盼通关的强大需求,而近期港府涉及通关初期配额的安排,则引起基层民众的强烈不满,以至于港康码的启用,并未有力提振民众对通关的正面情绪。如图2所示,内地专家考察香港防疫、两地第二次正式对接会议后,港人对通关正面情绪持续上升,虽因Omicron变种病毒来袭而有所下挫,很快又因12月3日港康码发布会而再度看到希望。
然而,当12月7日港府透露现阶段通关公商务人士优先,呼吁市民无需急于12月10日申请健康码之后,立刻在社交媒体引起大量的责骂声,对通关的正面情绪重挫至近期最低点。根据数据分析,这与政治抵制情绪没有主要关系。尽管11月2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安心出行”将扩大至所有食肆时,曾遇到一波泛政治化炒作与网络民粹抵制,但很快就回落至低位,等到12月9日“安心出行”新政正式实施时,政治抵制情绪难以难掀起波澜,港康码正式启用时,曾经政治炒作出的负面情绪也同样不成气候。
由此可见,这次引发港人对通关不满情绪的来源,并非来自乱港舆论的政治化操弄,而是港府涉及通关初期配额“公商务优先”的表态,令社会舆论认为是漠视基层市民需求,缺乏公平原则,因而高度不满。
如图3所示,近日涉及通关和健康码的香港网民观点,几乎以批评占据压倒地位,焦点自然放在通关初期配额“公商务优先”这一点上。如图4所示,统计去年7月至今香港社交媒体用户求通关的主要目的可知,探亲占比最高,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大量港人反复呼吁通关配额应侧重基层、关怀探亲需求的建议,也说明这一点。然而,港府此次宣称通关初期以公商务人士优先、后续补充“恩恤暂以白事为主”,几乎把占比最高的探亲呼吁“当耳边风”,自然引起港人的不满。
至于特区政府目前只留少部分奔丧名额,有网民直指“见不到最后一面,过世了才能见”,怒批政策冷血、僵化,还有网民看到特区政府可能因为无法审查核对各类探亲需求而“一刀切”,直斥懒政、不作为。另有部分观点指出,公商务人士本就属于此前政府的豁免群组,不应占用普通市民的通关配额,港府大张旗鼓以此作为通关成果,实际是滥竽充数。加上时至今日通关也没有确切日期,更加引人质疑港府是否真的取得通关进展。
中评智库认为,与内地通关必须有序而为,从小量到大量通关有个过程,绝对不能一哄而上,香港要把好防疫安全这一关,这都可以理解,但是,无论通关人数的量小量大,各种配额都必须有公平合理的比例,绝对不应该一面倒。因此,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有关通关配额存在独厚某个阶层的安排引发极大民意反弹,毫不令人意外!须知,香港与内地通关事关“发展为了谁”、“治港为了谁”的重大问题,绝对不能率性而为!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香港健康码正式推出头两天,就有逾30万香港市民申请,热度之高在预期中,但近期涉及通关初期名额分配的消息引起港人强烈不满。中评智库大数据发现,港府释出通关初期每日1000个名额或以公商务人士优先、恩恤事由只限奔丧却未纳入探亲等消息后,港人反弹情绪极大,对通关的正面情绪大跌,舆论批评港府懒政、罔顾基层百姓需求,社会因此在加速形成悖论气氛。
港康码已正式上线,通关具体安排却仍然模糊不清,目前香港社交媒体流传的各种通关方案,假新闻满天飞,有每日1000人限额、5000人限额乃至10000人限额等说法,但具体何时正式实施尚未公布,这令大部分香港市民感到更加焦虑,港康码推出2天就有超过30万港人申请,折射出这种急切的情绪。如图1所示,据统计,若仅以头2天累计30万人的通关需求群体、申请后只享有一次免隔离资格初步估算,若明年元旦起恢复通关,每日10000个配额则基本可以赶上今年春节返乡,若每日1000个配额则至少要等到明年圣诞方可全数过关,每日5000个配额也要排到明年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