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观点总结

“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举办,线下参与的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香港12月12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承办的“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11日下午在上海举行。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专家学者对大国博弈、拜登新政府的外交政策、维护大国关系与区域安全稳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根据研讨会的各项议题、各位学者的发言内容及意见建议作出总结。

  关于中美关系,仇长根总结出四点意见:

  第一,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和战役缓冲期”。特征是:两国的“两重性结构”,美国弱仍强大,中国崛起还脆弱;两国对抗的有限性,美国能力与意志有限,中国没有对抗意愿。

  第二,美国主导“印太战略”已实质兴起一股以“中国为主要抗衡或围堵对象”的趋势,这本源自于一种只重防止性质的“堵中战略”,但由于运用过当,已逐渐形成全球性的“制华战略联盟”。

  第三,美国千方百计打压中国已成为美国全球治理战略体系的主要任务。在联合欧、日盟国抑制中国科技发展方面,“五眼联盟”除在情报联合监管外,更试图结合日本、韩国、台湾在“半导体”领域对抗中国信息产业和5G的发展。

  第四,在美国眼中今后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战略挑战者。今后的中美博弈,不难想像将会是在新秩序制定时代,对于重建世界体制及话语权是直接的竞争。不过这种竞争会使用何种具体方式、方法,目前还难以预料。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主办方供图)

  关于中美俄日大国关系,仇长根总结出五点意见:

  第一,世界单极化已经成为过去,多极化既没有消失,也没有定型。美国传统大西洋-太平洋两洋战略,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取代。美国深层战略考虑同等重视中俄两大力量,中国综合实力第二,远超俄罗斯,但俄军事实力第二,领先于中国;美国防止中俄走得更近。

  第二,两岸事务是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为背景的一场实力博弈和战略竞争。同时两岸事务又是在全球转型大框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的全球战略还在调整中,其重心从海湾和黑海向东转移到台海和南海,并计划长期在印太特别是西南太平洋围堵中国。

  第三,全球化已经把世界真正打成一片。统一的世界市场会倒退,但很难脱钩。中国已不可能是当年处于两个市场割裂下的苏联。东方与西方之间不光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有着人类共同价值。虽然看法还不太可能一致,但今天世界已不是当年互相埋葬的意识形态之争。
  
  第四,今天世界事务并不完全是中美对抗涵盖一切。全球化的激发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多极化、多元化、多样化,中美之外还有欧洲、俄罗斯、日韩、东盟、以及广大的发展中世界,虽然拉帮结派一时间气势汹汹,但相当大部分国家不愿意在中美抗争中选边,尤其是被拉上“战船”。

  第五,岸田政府推行“亲美、和中、友台”政策,整体上维持中日“七二体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权衡利弊得失,谋取实际利益。中美关系将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较大国际变量,如果中美对抗持续升级,中日关系的发展空间就会相对狭小。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主办方供图)

  关于中美博弈中的台湾问题,仇长根总结出八点意见:

  第一,中美关系陷入“极限爆炸”边缘,对华政策有如“喝醉酒”一般。民进党当局尝试各种“台独边缘政策”,危险程度已接近爆炸极限浓度。而且这个“接近”指标已到了很难量化的程度,因为预混气的“浓度”和火源的“距离”都在变动,中美两国三边关系完全有可能不因任何一方的主观意志而失控。
 
  第二,美国台海政策和美台关系主要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印太战略和对华战略。拜登政府基本继承了特朗普的对华强硬政策,将“以台制华”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主要抓手和美台关系的战略目标重点,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切香肠”的做法,试探大陆底线,打擦边球。
 
  第三,美国对台政策的意图是守住对台控制权,阻挡中国大陆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美国有输不起的压力,一旦在台湾问题上“翻车”,其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会被大幅削弱,在全球的霸权影响力也将“断崖式”下降。美国尚不会鼓励或允许“台独”,以免触发中国采取断然措施。

  第四,美国实施“以台制华”战略实际收效有限。亚太、东盟、欧盟及西方国家也想与中国合作,不想与中国为敌,或 “脱钩”或“鱼死网破”。有些国家甘当美国“跟班”,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恃强凌弱”的国际政治现实。但多数国家不想依附别国,或被别国所控制。

  第五,台湾问题是一条“深红线”,台湾距离“深红线”愈来愈近,《联合报》2021年“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68%的台湾民众认为目前两岸关系偏向紧张状态,对于所处的安全环境还是相当有感。“台独”不是台湾主流民意;没有受到美国公开支持。

  第六,拜登政府台海政策的“变”主要表现为:回归“传统”遵循“先例”;联合盟友加大对中国军事威慑;重新主导推动美台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不变”主要有三:平行发展美中关系与美台关系;继续帮助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推动并帮助台湾“抵御”大陆的所谓“渗透和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主办方供图)

  第七,拜登对华釆取“双轨并进”策略。一方面保持对话沟通,另一方面不断制造事端。目的给国内政治对手“有一个交代”。政策宣示上表示“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行动上却加大干涉中国内政。

  第八,美国对华和对台不是战略模糊,也不是战略清晰,而是基于一种战略博弈缓冲的“双轨策略”,揣着明白当糊涂,就是保证美国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美国把台湾作为一个战略“缓冲”回调地带,一张“万能牌”,就是要千方百计阻止中国实现统一。

  关于两岸关系,仇长根总结出四点意见:

  第一,民进党二度执政以来两岸关系进入不同于以往的“转型时期”,也是统一“黎明前的困难期”。两岸关系主要矛盾是大陆追求国家统一的意愿和能力同步上升与台湾面临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统一压力而又不愿意接受不可逆的统一之路的矛盾。

  第二,影响当前与未来两岸关系因素主要有:国际政经体系的变迁;两岸政治与综合实力对比等。尤其以中美大国博弈的影响最为关键。但拜登任内也不太可能以“美台关系进展”,引爆“美中关系与两岸关系的激烈冲突”。

  第三,美国对华政策的竞争性和焦虑感明显上升,试图将台湾作为“杠杆”不断逼近大陆“底线”。民进党当局执政,两岸关系“冷和平”势必延续,这在中美战略竞争难以本质性改变的背景下,必然会导致三方竞逐态势进一步强化。

  第四,“一国两制”在台湾污名化可概括为“经济诱惑”说、“吞并台湾”说、“空洞口号”说、“剥夺自由”说,并具有长期性、工具性、交互性、再生产性的特征。究其根源,台湾对大陆“恐惧”的社会想象、岛内现实政治的权力驱动、传播偏向引起的岛内媒介生态失衡等。   此外,仇长根归纳了与会者提出的十点建言::

  第一,在国际思维下解决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应看到国际反华势力从东边日本,到西部印度,再到南端澳大利亚已对中国形成局部包围之势。要按照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第二,对拜登政府不抱幻想,做好“持久战”准备。要抓住中美战略相持阶段的“缓冲期”,高度重视台海面势恶化带来政治、军事冲突风险。在面临重塑台海格局和秩序的战略机遇面前,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形塑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态势。

  第三,牢牢把握住台海问题的方向与路径。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成功化解不是一日之功,台湾问题的有力解决也注定不可一蹴而就。通过保持和加强各领域与美国对话沟通,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自身实力建设,祖国才能完全统一,民族才能早日复兴。

  第四,强化对台工作的战略思维。密切关注美台勾连新动向,尤其是在“一国两制、人权、民主、宗教”等议题上的进一步勾连。主动与美方沟通以表达我高度关注!做好与美国“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的长期思想准备。

  第五,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加强国际舆论公关,区别对待不同国家,化解国际社会对全球产业链的担心;积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提升媒介议程设置能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声,营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以控制“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污名化。

  第六,加强两岸融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融合对象需要细分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社会阶层及不同职业等。融合应大范围、多方位、高质量地推进到岛内,逐渐把“你”“我”变成“我们”。香港也是一个可以很好利用的平台。   第七,两岸有志之士应共同探索具两岸特色的沟通与对话。期待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与澳门秉持“先行先试”,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重要试点与中介角色,成为两岸关系互动的机会之窗,而非“池鱼之殃”。

  第八,积极思索如何避免误判、防范意外、危机管控。如何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基本格局不至于生变,未雨绸缪做好一切危机管控,有效防范两岸关系因为意外与误判而生变,乃至避免双方敌意螺旋加深而由量变产生质变,是两岸执政者与各界亟需务实面对与思索的重要课题。

  第九,必须高度重视和警觉“台独”“港独”合流。“两独”作为两个侧翼深度勾连互动,成为配合美国正面强攻和全方位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种手段。特别在中美战略博弈日渐胶着的时刻,是对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的新挑战。

  第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前景需要秉持必胜的信念。当前统一所面临的障碍是一时的,统一的道路还有曲折,甚至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与障碍,但只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统一进程,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与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与政策,统一的前途必然光明!

“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举办,线下参与的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香港12月12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承办的“百年变局下的大国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11日下午在上海举行。来自大陆、台湾、香港的专家学者对大国博弈、拜登新政府的外交政策、维护大国关系与区域安全稳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根据研讨会的各项议题、各位学者的发言内容及意见建议作出总结。

  关于中美关系,仇长根总结出四点意见:

  第一,中美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和战役缓冲期”。特征是:两国的“两重性结构”,美国弱仍强大,中国崛起还脆弱;两国对抗的有限性,美国能力与意志有限,中国没有对抗意愿。

  第二,美国主导“印太战略”已实质兴起一股以“中国为主要抗衡或围堵对象”的趋势,这本源自于一种只重防止性质的“堵中战略”,但由于运用过当,已逐渐形成全球性的“制华战略联盟”。

  第三,美国千方百计打压中国已成为美国全球治理战略体系的主要任务。在联合欧、日盟国抑制中国科技发展方面,“五眼联盟”除在情报联合监管外,更试图结合日本、韩国、台湾在“半导体”领域对抗中国信息产业和5G的发展。

  第四,在美国眼中今后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战略挑战者。今后的中美博弈,不难想像将会是在新秩序制定时代,对于重建世界体制及话语权是直接的竞争。不过这种竞争会使用何种具体方式、方法,目前还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