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民联两会提17案 重点关注香港疫后复苏
中评社香港2月24日电(记者 沈而忱)两会在即,多位身兼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的经民联成员,今年拟提交17项建议和提案,重点关注香港在后疫情时期如何抓住复苏机遇,重振经济,惠及民生。经民联七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中央建议支持设立两地认可的“疫苗通关通行证”,给予已接种新冠疫苗并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港人,进入内地可以免隔离。
有关提案由全国政协常委林建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林健锋及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梁君彦、卢伟国、张华峰、刘业强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建议中央支持设立两地认可的“疫苗通关通行证”,给予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并持有病毒检测阴性报告的港人,豁免进入内地检疫隔离的便利,并进一步推动国产疫苗与世界各国互认,在国际层面推行通关通行证。“疫苗通行证”既为香港市民参与疫苗接种提供诱因,有助尽早控制疫情,亦有利于重启香港与内地及香港与国际的经贸人流往来,为疲弱经济注入活水,重振社会各界对前景的信心。提案又建议中央就国产疫苗加大对香港的支持,确保疫苗尽快、充足供港,让香港可以尽早推行大规模接种。
协助香港对接国家“双循环”方面,全国政协常委、经民联监事会主席林建岳建议中央支持香港发挥国内国际市场“双接轨”的角色和优势。包括支持香港利用业界的国际经验和金融网络,善用本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接轨”角色,积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助力内地企业境外融资及发展“走出去”平台的主体;同时,支持香港发挥“总部经济”作用,推动更多内地大型企业落户香港;支持香港品牌开拓内地和海外市场;进一步推出特殊政策及税务优惠,支持和鼓励香港的金融机构进驻内地市场,以带动湾区金融的体制及产品创新,为“双循环”格局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支援。林建岳尚有提案建议中央支持香港打造成“亚洲医疗健康投资平台”;争取国家支援香港在疫后主办“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论坛”,为海内外企业合作铺桥搭路。
全国人大代表、经民联创党成员陈亨利则建议香港助力外循环,为中国品牌“走出去”,加强港企、内企对接“并船出海”,并建议中央支持香港尽早加入RCEP及积极研究加入CPTPP,亦要善用香港航空货运优势,发展跨境电商货运中心,以加强香港与“外循环”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经民联副主席刘业强建议中央相关部委协助“香港制造”参与“双循环”,支持港商进入内地市场。包括简化港商北上开业审批手续,适度降低准入限制;并在土地、劳工保障等方面适度减轻港商负担,吸引港商回流内地设厂,为产品出口转内销拆墙松绑,并多主办推广香港品牌的经贸洽谈会,支援“香港制造”进军内地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经民联名誉主席梁君彦提出扩大并优化大湾区“港人港税”政策,包括扩大并在九个市划一“港人港税”适用人才类别,及以直接免征代替目前“先缴后补”的缴税方式,以吸引更多香港人才投身大湾区发展。为便利大湾区内商贸往来,梁君彦建议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为香港居民开设内地户口提供更大便利,并容许粤港两地支付应用程式互通,设立旅客专用支付卡,以及加强银行线上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经民联主席卢伟国建议香港和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创科发展上强强联手,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科技市场一体化,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包括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进度,拆墙松绑完善港方租借深圳园区的配套措施;设立“大湾区重点科研专案”基金,解决两地科研管理制度差异的障碍;促进人才跨境流动,向在港澳受聘的国际专才发放大湾区工作证,便利穿梭三地。
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就提出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市场,包括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版“负面清单”作为市场准入条件、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合作、建立统一的货物通关安排,并设立统筹协调机制,打造一体化的大湾区航运航空枢纽。
全国政协委员、经民联副主席张华峰提出构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建议将香港定位为有关通行证主要注册平台,并设立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配合大湾区实行“单一通行证”的资金流需求,同时在香港设立大湾区跨境金融事务法庭和仲裁中心。
另外,全国人大代表、经民联执委洪为民建议开放部分负面清单内的业务如电信、电子商贸等,让合资格港企可得到与内地同等企业的市民待遇,并对具备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外籍人士提供湾区通行证、自助通关及税务等优惠,以吸纳人才汇聚大湾区。他又建议设立一个以用家视角为导向的大湾区一站通网上资讯平台,涵盖湾区的各项重要政策,以促进大湾区政策执行和行政管理的透明化。
为支援香港青年北上发展,卢伟国建议设立“港青大湾区e通道”,解决港青融入湾区发展的障碍,例如推出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让港青深入瞭解内地的体制和发展机遇;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创职位计划,鼓励青年前往大湾区城市创业或就业;拓展两地专业资格互认,充实大湾区青年人才库,以及积极解决住屋需求,让港青往大湾区发展无后顾之忧。另外,洪为民建议特区政府向中央争取,由香港的办学团体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在港办学,纾缓“港漂”子女的教育需求。
中评社香港2月24日电(记者 沈而忱)两会在即,多位身兼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的经民联成员,今年拟提交17项建议和提案,重点关注香港在后疫情时期如何抓住复苏机遇,重振经济,惠及民生。经民联七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中央建议支持设立两地认可的“疫苗通关通行证”,给予已接种新冠疫苗并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港人,进入内地可以免隔离。
有关提案由全国政协常委林建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林健锋及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梁君彦、卢伟国、张华峰、刘业强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建议中央支持设立两地认可的“疫苗通关通行证”,给予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并持有病毒检测阴性报告的港人,豁免进入内地检疫隔离的便利,并进一步推动国产疫苗与世界各国互认,在国际层面推行通关通行证。“疫苗通行证”既为香港市民参与疫苗接种提供诱因,有助尽早控制疫情,亦有利于重启香港与内地及香港与国际的经贸人流往来,为疲弱经济注入活水,重振社会各界对前景的信心。提案又建议中央就国产疫苗加大对香港的支持,确保疫苗尽快、充足供港,让香港可以尽早推行大规模接种。
协助香港对接国家“双循环”方面,全国政协常委、经民联监事会主席林建岳建议中央支持香港发挥国内国际市场“双接轨”的角色和优势。包括支持香港利用业界的国际经验和金融网络,善用本港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接轨”角色,积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助力内地企业境外融资及发展“走出去”平台的主体;同时,支持香港发挥“总部经济”作用,推动更多内地大型企业落户香港;支持香港品牌开拓内地和海外市场;进一步推出特殊政策及税务优惠,支持和鼓励香港的金融机构进驻内地市场,以带动湾区金融的体制及产品创新,为“双循环”格局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支援。林建岳尚有提案建议中央支持香港打造成“亚洲医疗健康投资平台”;争取国家支援香港在疫后主办“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论坛”,为海内外企业合作铺桥搭路。
全国人大代表、经民联创党成员陈亨利则建议香港助力外循环,为中国品牌“走出去”,加强港企、内企对接“并船出海”,并建议中央支持香港尽早加入RCEP及积极研究加入CPTPP,亦要善用香港航空货运优势,发展跨境电商货运中心,以加强香港与“外循环”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