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尽快控制疫情 力保经济民生

  中评社香港1月11日电/香港商报网报道,Omicron变种病毒引发的第五波疫情持续扩大,昨本港新增24宗确诊,包括19宗输入及5宗本地个案,又有一宗源头不明案例。社区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传播链,意味这波疫情尚未见顶。疫情下限制多多,百业萧条,若应对不善,情况持续,恐会酿成裁员潮和结业潮。为免最坏情况发生,全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共同防疫抗疫,尽快稳住疫情,力保经济民生!

  第五波疫情爆发前,本港连续多月保持疫情平稳,维持动态“清零”,市道气氛及经济表现已见起色,许多市民“行街、睇戏、食饭”,与内地恢复免检疫通关亦一度露出曙光。但诚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新网志上所指出,新一波疫情适逢年关在即,对打工仔、商户以至各行各业造成打击,对整体经济肯定有影响。已有不少投行转为看淡今年经济,例如摩根士丹利发表最新报告,将香港今年GDP增长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至2.5%;瑞银香港亦预计今年本港整体楼价按年下跌5%。

  此刻我们应该怎样做?答案就是长痛不如短痛,必须通过严格措施稳住疫情。第五波疫情初期,特区政府果断收紧社交距离措施,又勒令晚市禁堂食,关闭酒吧、健身中心及美容院等场所。市民亦展示抗疫纪律,包括继续佩戴口罩和踊跃接种疫苗。根据过往几波疫情经验,上述举措将可取得成效,但如果疫情持续,政府就必须“加辣”,包括加强围封强检,改善追踪,容许提供非紧急服务的公务员在家工作,以及下令学校停课,让学童放更长农历年假,避免造成更多感染。

  客观而言,第五波疫情肯定会令本来正在复苏的市道冷却下来,若要稳住、甚至提振经济民生,仍然需要由政府有针对性地调拨资源,对受打击的行业和人士作出适当支持。香港受到前几波疫情打击后,当局都采取不同措施助市民渡难关,特别是大派消费券效应明显,除帮助市民缓解生活负担,更能促进本地消费,带动经济活动,防止裁员潮和结业潮出现。下一份《财政预算案》将于下月23日公布,冀望政府会因应疫情而作出“动态评估”,适时推出新一轮纾困措施,以助降低疫情带来的冲击,保住经济复苏大局。

  当然,即使香港疫情受控,却仍受制于外围因素。一般相信,今年全球供应链将会继续出现瓶颈,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升,而美欧央行为压抑通胀开始调整货币政策,势必影响资金流向,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特区政府宜早作筹谋,除了提供纾困措施,还要加强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合作。尤其重要的是,既要尽快稳定疫情,争取早日与内地恢复免检疫通关;更要大力推动创新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为香港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动力,为抵御外围因素冲击提供更大底气。

  Omicron来势汹汹,好在香港已累积了两年抗疫经验,战胜此前四波疫情,相信只要政府稳健果断行动,市民展现高质素的配合,必为我们克服第五波疫情带来更大信心。此刻我们要齐心一致,找出并切断传播链。惟有尽快控制疫情,香港才有复苏经济、改善民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