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展望 港股估值低残可博谷底反弹
香港文汇报报道,2021年港股受到中美角力、行业监管、新冠变种病毒、债息上升、通胀及加息等多个不利因素影响,科技、房地产及教培行业等股票轮番受压,恒指累跌3,833点或14.1%,以幅度计为十年最差,科技股是跌市重灾区,恒生科指全年暴跌33%,是全球发达市场最差指数。展望2022年的港股,虽然上述负面因素未消退,惟市场人士认为坏消息已大致反映,再跌风险大幅减低,目前港股的市净率已低于1倍,估值较平均值低一个标准差,根据历史走势,大市反弹机会颇大,各大行普遍预期今年港股可见27,500点以上,较目前23,400点高约17%。
港股2021年“虎头蛇尾”,去年初在科技股领军下,恒指曾飙升至31,000点以上,一度牛气冲天,但自3月便掉头向下,至去年底前仍反覆下跌,创出1年半低位,全年高低波幅超过8,000点,上周五以23,397点报收,全年累跌3,833点或14.1%,以幅度计为十年最差。不过,有基金经理认为,港股目前已届很好的买入时机,无论是估值还是趋势,都是很好的加注机会。据交易所数据显示,过去1个月内,已有逾10亿美元的“北水”涌入港股及有关ETF,12月内地资金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流入港股的规模,创下了6个月新高。
上月港股通净流入逾百亿美元
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洪灏指出,2021年恒指累挫14%,恒生科指更跌33%,这使得港股在投资组合配置中显出了价值,吸引资金密密扫货。事实上,尽管所追踪恒生科指的资产均下跌,但例如华夏恒生科指ETF在过去1个月,资产管理规模大增55%至55亿元人民币,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的资产管理规模,也劲增30%至180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12月,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净额也超过了100亿美元,显示不少资金都在买入港股。
此外,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包括小米(1810)在内,有185家香港上市公司,在2021年已花费335.1亿港元回购自家股票,将股票回购额推到历史高位。
花旗荐旅游体育保险新能源
从一众大行予港股的目标价也看得出大家对2022年相对乐观。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就预期,到2022年底止,沪深300指数的潜在回报约8%。该行又将恒指2022年底的基本目标,由之前的24,400点上调至25,000点,相当预测市盈率11.1倍,料每股盈利升10%;国指目标为9,000点,预期每股盈利可升11%。
花旗就更乐观,预计恒指到2022年底,目标可至28,000点,并给予内地及香港股市“中性”的评级。花旗认为,今年旅游、体育、保险、交通和洁净能源等板块,都会有好表现,故推荐友邦(1299)、比亚迪(1211)、中石化(0386)、信义光能(0968)、南航(1055)及滔博(6110)。
汇丰:内地监管风险有望缓和
汇丰环球私人银行亦预计,恒指在2022年可反弹至28,030点,国指则回升至10,270点,而内地监管因素及中概股退市风险,可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缓和。星展同样预计恒指2022年目标为28,500点,对应2022年预测市盈率12.1倍;2023年的预测市盈率10.6倍。该行认为,港股估值已变得合理,加上基本面不俗,负面因素亦已大量反映。
但要数最乐观的投行,则要数到德银。德银预测2022年底,恒指目标价可高达37,000点,国指亦可见14,000点。若以目前恒指约在23,400点水平比较,该行料2022年恒指的潜在升幅高近六成。德银的主要理由是,内地的新增储蓄会将股票作为首选的资产类别,因为对内地投资者而言,股票较其他资产类别问题较少,而中资股、港股被视为更安全的资产,在2022年将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香港文汇报报道,2021年港股受到中美角力、行业监管、新冠变种病毒、债息上升、通胀及加息等多个不利因素影响,科技、房地产及教培行业等股票轮番受压,恒指累跌3,833点或14.1%,以幅度计为十年最差,科技股是跌市重灾区,恒生科指全年暴跌33%,是全球发达市场最差指数。展望2022年的港股,虽然上述负面因素未消退,惟市场人士认为坏消息已大致反映,再跌风险大幅减低,目前港股的市净率已低于1倍,估值较平均值低一个标准差,根据历史走势,大市反弹机会颇大,各大行普遍预期今年港股可见27,500点以上,较目前23,400点高约17%。
港股2021年“虎头蛇尾”,去年初在科技股领军下,恒指曾飙升至31,000点以上,一度牛气冲天,但自3月便掉头向下,至去年底前仍反覆下跌,创出1年半低位,全年高低波幅超过8,000点,上周五以23,397点报收,全年累跌3,833点或14.1%,以幅度计为十年最差。不过,有基金经理认为,港股目前已届很好的买入时机,无论是估值还是趋势,都是很好的加注机会。据交易所数据显示,过去1个月内,已有逾10亿美元的“北水”涌入港股及有关ETF,12月内地资金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流入港股的规模,创下了6个月新高。
上月港股通净流入逾百亿美元
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洪灏指出,2021年恒指累挫14%,恒生科指更跌33%,这使得港股在投资组合配置中显出了价值,吸引资金密密扫货。事实上,尽管所追踪恒生科指的资产均下跌,但例如华夏恒生科指ETF在过去1个月,资产管理规模大增55%至55亿元人民币,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的资产管理规模,也劲增30%至180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12月,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净额也超过了100亿美元,显示不少资金都在买入港股。
此外,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包括小米(1810)在内,有185家香港上市公司,在2021年已花费335.1亿港元回购自家股票,将股票回购额推到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