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进入“多出成果”新阶段

中国“天眼”资料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月6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 位于贵州的那口大锅最近又炖出了不少好菜。

  1月5日,中科院召开中国天眼(FAST)运行情况和科学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FAST高质量运行情况,并发布依托FAST在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快速射电暴、脉冲星等领域取得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正如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科院院士周琪所言,这一系列工作和成果表明,FAST已经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已经进入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新阶段。

  高质量运行为科学成果产出提供重要支撑

  FAST从提出构想到通过国家验收花费了26年的时间,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投入到这个项目中。FAST的全新设计理念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多年来,工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克服了力学、测量、控制、材料、大尺度结构等领域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

  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以来,FAST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FAST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为做好FAST的开放运行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科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FAST科学委员会、时间分配委员会和用户委员会,统筹规划科学方向、遴选重大项目、制定数据开放政策以及分配观测时间等。

  2020年2月,FAST科学委员会遴选出5个优先和重大项目作为近年来FAST望远镜主要的科学研究方向。“约200名科学家开始使用并处理FAST的科学数据,开展大团队集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充分发挥了FAST科学效能,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

  2021年3月31日,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实现了“各国天文学家携手探索浩瀚宇宙,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