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畜禽业 “良种”要先行
作为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加快,人民群众“有肉吃、吃好肉、且多样”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现优质畜禽种源供给愈加迫切。我国畜禽种业家底如何?振兴畜禽种业应怎样发力?
摸清种业家底
“我国畜禽种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长期处于散、小、慢的状态。2008年到2020年,第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畜禽生产性能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总体来看,畜禽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基本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具体来说,黄羽肉鸡、蛋鸡、白羽肉鸭种源能实现自给且有竞争力;生猪、奶牛、肉牛种源能基本自给,但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所谓差距,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白羽肉鸡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刚刚实现突破;能繁母猪年均提供育肥猪数量比发达国家低30%左右;奶牛单产水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二是育种基础有待夯实,生产性能测定规模小、性状少,以种猪为例,平均测定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的1/4。三是育种体系有待完善,实质性的联合育种推进比较缓慢,畜禽企业总体实力弱。
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看来,短板还体现在畜禽育种创新支撑薄弱,体制机制尚待完善。在育种科研组织模式、科技成果评价与转移转化机制上长期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国家财政对畜禽育种总体支持力度偏弱。同时,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力量分散,研发不可避免地出现低水平重复,而协同创新不足,各方利益和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育种材料、共性成果不能有效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