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耳饰

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月1日电/据光明网报道,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珰”和“珥”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其中“珰”出现至少13次,“珥”出现40多次。它们在流光中将这种游走于头面的美,透过诗句向后人娓娓道来。

唐诗中较为常见的耳饰为耳珰。“穿耳施珠曰珰。”(《释名》)。据记载,耳珰本是少数民族女子的首饰,后被中原妇女所仿效佩戴。“舶载海奴镮硾耳,象驼蛮女彩缠身”(杜荀鹤《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到了唐代,这种人们眼中具有异域色彩的首饰,伴随无数锦绣诗句,闪动着唐朝的繁华。耳珰经常出现在表达男女情思的诗句当中,如“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刘昚虚《江南曲》)。耳珰的形状两头较宽中间较窄,穿耳而过,有平头和圆头之分,制作材料一般为玉石,明亮而有光泽,圆头珰远看犹如满月,平头珰犹如残月,因此也有“明月珰”之称。李贺有诗云“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大堤曲》),正是形容这种耳珰的诗句。这里的明月和前一句的青云形成对仗,诗人将发髻与青云作比,而耳珰则与明月参照,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象。

耳珰,以温润如玉的光泽深得妇女喜爱,在唐诗中常作为男女双方的定情信物。“罗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张籍《白头吟》),这里触动诗人内心的正是“物是人非”的感叹,象征爱情的耳珰仍在,而心上人却已离去。诗人将咏物诗中寄情于物的艺术手法,凝结在首饰之上,赋予其强烈的生命张力,使读者感受到“昔人已去”的忧伤。

唐诗中另一种常见的耳饰为坠珥,也就是耳坠。“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古今事物考》),耳坠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饰,后来才传入中原,它的形制比较简单,上半部分穿耳而过,类似于耳环,下半部分为装饰品挂在耳环上,或为钩或为坠。后为妇女所佩戴,袁不约在《长安夜游》中有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其中的堕珥便是耳坠。唐代实行宵禁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天开放宵禁,其中上元节便可以夜游长安,因此夜晚的长安在此时格外热闹,游人如织,妇女的耳饰和男子的发簪被挤落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