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你如何命名二○二一年这部影片?

二○二二年将至,不少人回顾过去一年并展望未来。\资料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31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31日发表在大公报维港看云的文章说,本文见报是二○二一年最后一天,每年年终之前,本港各大媒体有一个例行动作,就是回顾过去一年各个领域发生的重大新闻,例如十大港闻、十大两岸新闻、十大国际新闻、十大财经新闻等等,当然,“十”的数字不一定准确。所谓温故而知新,这种做法有一定意义,但今时今日未免显得有点老土,为何不能来点新意?

  文章说,近日内地一本文学杂志就搞搞新意思,向明年第一期刊物的所有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将二○二一年拍一部电影,你想取的名字是──”,这个问题既基于现实,又让答题者有很大的想像空间。杂志推介了六名作者的答案,笔者不仅觉得很有趣,而且颇有共鸣。当中有四部影片与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有关:《没戴口罩的外星人》不必多说,《丈量地球》是指疫情下人们活动的空间只剩下家中与超市,地球却凭空变大了,这令我想起近日电视新闻的画面:被疫情分隔两年的亲人,在通关的苦苦等待中,只能在咫尺深圳河边境用望远镜隔岸相望,一解相思之苦。《未完待续》,指二○二一年从很多角度看就像是二○二○年的某种覆制黏贴式的延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失去往日的度量标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渐渐模糊。这个答案似乎与疫情有关又不仅关乎疫情,特别是作者对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感受似乎有些无奈,让仍未走出疫情困境、而且不知何时能走出这一困境的每一个人,深有同感。

  我最有感觉的是《水滴人类》,作者解释说,这是一部未来科幻片的名字,因为疫情,人与人的关系彻底改变,每个人包裹在一个特殊的水滴里,人们通过大脑植入的芯片进行交往沟通,居住的环境不再是房屋,而是一种充氧设备,人类不再是亲密无间相互需要,而只是活着的机器。作者的想像力引起笔者突发奇想,如果疫情让所有人的居住环境由房屋变成充氧设备,人人居者有其氧,香港人最烦恼的房屋土地问题,不就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吗?当然,绝对没有人会愿意成为活着的机器或者机器人。无论如何,生活需要想像,特别是身处困境的时候,想像往往能让人们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章说,第五部片子名字《单翅膀的少年》,写作者自己的经历。最后一部题目是《离开》,这是一个与环保有关的题材,作者写道,西双版纳大象的长途迁移,马斯克火星移民计划的密锣紧鼓,古老的地球经受考验,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己让栖身的地方温暖、安详、幸福?这个题目超越了国界和种族,向人类发出红色警报:地球告急、人类和动物共同生存的环境告急。如果我们不能立即行动救救地球,我们将被迫离开,但是人类真的可以离开地球移民火星吗?近年内地的环保意识、环保建设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习近平主席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国家提倡环保减排政策与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联系起来,深入人心、深得人心,这是中国落实减排目标最大的信心所在。环保减排的国策不仅改善十四亿国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推动中国洁净能源产业的革命性发展,于国家、于人类都功德无量。

  文章说,看完内地作家对过去一年的感受,笔者心有戚戚。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为何香港没有一家媒体在送旧迎新之际,以某种形式关注一下香港市民对过去一年有何感受?如果有人用以上的同一个问题问笔者,我给这部关于过去一年的影片的命名是《再出发》,这个名字也很老土,更谈不上半点想像力,但却是由衷而发。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