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香港基建问题多 民怨大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电/近年来香港不少基建工程项目经常陷入负面争议,小到天桥、人行道等民生基建,大到场馆、铁路等大型工程,耗资贵、耗时长且超支严重等问题饱受诟病。新开幕的西九M+博物馆不仅推迟6年才启用,建筑成本更较合约规定的金额高出59亿4400万,而今年10月旺角一条100米天桥终于落成使用,前后总计耗时居然超过20年,更令港人哭笑不得。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年香港花费在基建工程项目上的开支持续攀升,再加上建造业“人手荒”与“高龄化”问题加剧,基建工程的延误与超支问题渐趋常态化,即便泛政治化的恶意炒作已逐步退潮,但港人对本地基建的负面情绪仍然不断增加。随着港府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继续推进“明日大屿”等大型项目,港人对今后动辄超千亿的基建开支相当担忧,也对上述规划能否按时、按预期落成信心不足。
近20年来香港基本工程开支不断增加(如图2),2011-2022年度的每年平均开支,已是2001-2011年度的2.24倍以上。与此同时,基本工程开支在政府总开支中的占比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近几年之所以曾出现下跌,是因为政府的卖地收入较预期表现理想,政府的总开支较往年明显增加所致,相对拉低了基建开支所占比重。不过,去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冲击还可能持续,港府在推出大量逆周期措施刺激经济的同时,日后还打算推动多个大型基建项目建设,持续增加的财政压力令不少市民感到隐忧。
由于基建与千家万户的居住、出行、消费等日常活动密切相关,故基建成为港人最“有感”的施政领域之一,与香港基建支出持续上涨走势一致,近6年来港人对基建工程的负面舆情也一路走高(如图3)。尽管过去一段时间,乱港势力曾炒作所谓“大白象”、“小白象”等概念攻击、阻挠香港重大基建,尤以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开通以及“明日大屿”计划发布的2018年为高峰。不过,随着近一年多来香港政治和舆论生态逐渐去政治化,针对香港基建工程的恶意政治炒作和“拉布”明显减少,但港人的负面情绪不降反增,说明长期存在的耗时长、屡超支的基建问题已经成为香港社会民怨的重要来源之一。
以城市交通基建工程为例,港人普遍感觉到铁(道)路越建越慢、越修越贵,出行却越来越拥挤。如图4、图5所示,回归以来港府在兴建铁路与公路等大型基建时所耗费的各项成本,皆呈现出上升势头,平均每公里铁路及公路的耗时与耗费,近几年来皆是十余年前的数倍以上,所投入的公帑升幅远跑赢通胀水平。多数港人认为,香港基建投入如同“无底洞”,直接原因当然是建筑成本包括工人薪金与原材料的上升,但政府失职引致巨量公帑浪费的问题更为严重。
交通基建的慢如蜗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说港人对私人发展商囤地感到“深恶痛绝”,对政府主导的民生基建屡屡超支、延期乃至爆发弊案则是“痛心疾首”。有观点批评,虽然有些工程延期的确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发现古迹、地质问题等,但人为因素不容忽视,港府处理沙中线剪短钢筋丑闻的疏失和怠慢就是典型。亦有观点质疑,政府在处理此类工程问题的时候,经常对承建商疑中留情,建议应参考楼宇工程的做法,寻求第三方机构协助监控成本,尽早掌握基建项目是否有延期或超支的可能。
除了人为因素外,香港建造业的人手短缺问题也是导致基建困境的原因之一。如图6所示,建造业注册工人的平均年龄高达46.4岁,以40至49岁、以及50至59岁两个年龄区间为主要组别,而16至29岁青壮年组别的占比则不到15%。足见建造业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严重,政府也没有提出足够吸引的政策,鼓励新血入行。建造业议会今年初发表报告指,预计在未来5年,业界每年存在5000至10000名技术工人缺口,尤其需要土地测量师、土木工程师等人才补充。有观点认为,建造业目前的人手荒,与公营医疗系统医护不足的情况类似,既然早前港府通过修订医生注册条例,放宽海外医生来港执业,那么为何不能在建造业上参考类似做法;并建议先以配额制的形式输入外劳试水温,毕竟未来数年的庞大基建工程压力,已经不是香港本地的建筑工人量级所能承担。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电/近年来香港不少基建工程项目经常陷入负面争议,小到天桥、人行道等民生基建,大到场馆、铁路等大型工程,耗资贵、耗时长且超支严重等问题饱受诟病。新开幕的西九M+博物馆不仅推迟6年才启用,建筑成本更较合约规定的金额高出59亿4400万,而今年10月旺角一条100米天桥终于落成使用,前后总计耗时居然超过20年,更令港人哭笑不得。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近年香港花费在基建工程项目上的开支持续攀升,再加上建造业“人手荒”与“高龄化”问题加剧,基建工程的延误与超支问题渐趋常态化,即便泛政治化的恶意炒作已逐步退潮,但港人对本地基建的负面情绪仍然不断增加。随着港府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继续推进“明日大屿”等大型项目,港人对今后动辄超千亿的基建开支相当担忧,也对上述规划能否按时、按预期落成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