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剧传艺育才

西九大戏棚除了粤剧表演,亦有音乐、舞蹈等演出。(图片来源:大公网)

  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大公报报讯,中国传统戏曲的学习,不少人从三五岁开始。尖子经过非常严谨的选核,有些出身于偏远的地方,这些人才首先肯定是体格强健又符合戏曲表演标准的年轻人。其实体育和戏曲的成才经历,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数由小学生或更年幼就开始天天练功,才能练就一身好功夫。

  香港粤剧曾经非常辉煌,白雪仙、任剑辉、梁醒波、红线女、马师曾、新马师曾等等,可谓阵容鼎盛。但凋零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及时建立健全的粤剧训练体制。内地、台湾皆有戏曲学校,多数从小学开始培养。戏曲学习可以说是一个精英教育的过程,它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比如师徒制。目前香港仍然有阮兆辉、罗家英等一批粤剧名伶,他们都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那么如何衣钵相传?戏曲上的唱做念打,是由少年练出来的,不可能用金钱买回来的,也不可能是短期速成。它就像酿酒一样,经过多年的培养才能出现。

  香港要振兴粤剧,离不开重新建构一套粤剧学习系统。不妨由香港演艺学院开头,因为它有设立戏曲学院。当然这不应只是一间院校的责任,更应全方位拓展,从小学开始提供戏曲课程,之后发展青年粤剧团、专业粤剧团。这样循序渐进的模式,相信能培养更多人才,投身粤剧发展事业。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的改革,首先应该有一个专业粤剧团进驻,再而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去形成培养粤剧表演人才的模式。艺术是由人开始,是需要用时间培养出来的,尤其是粤剧。因此振兴粤剧、培育新一批接班人,还要设立更多粤剧表演平台,才能令粤剧产生更多可能性。曾经的西九大戏棚非常成功,它保留了香港戏棚的特色,除了粤剧表演,里面也呈现音乐、舞蹈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如果延续这一模式发展一些全新的戏棚或现代化戏棚,相信能创造更多创意平台和机会。这非常值得研究。换言之,表演空间和粤剧文化的关系,以及它的生态应该如何发展等等,演艺学院、民政事务局都可以担起责任去研究。

  另外,戏曲学习不仅只在大专院校,中小学增设课程是有必要的。内地开设戏曲学校育才也可作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