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热议:如何构建共同市场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梁帆 张爽)“首届两岸共同市场海河论坛”11月27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天津召开,与会的两岸学者认为,两岸在经贸方面优势互补,如果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立一个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共同市场,不仅可以为两岸关系奠定和平稳定的基石,长期更能够发展两岸经贸互补、互惠、互利的优势,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让台湾人民切身感受到大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美好未来。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表示,台湾产业应该把握大陆培育完整内需市场的契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大陆内需市场,参与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转变过去单一的代工生产、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张冠华认为,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合作来看,应该推动台湾优势产业融入大陆产业的创新驱动,更深地参与大陆新经济市场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大陆产业补短板补弱项的进程,提升两岸产业合作在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与角色。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视频截图)

  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表示,过去40年来,两岸之间的经贸互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过去10年来,两岸在政治上很大的变化,但是两岸经贸关系却没有因此脱钩,反而越来越密切。台湾拥有优良的制造业和一个厚实的技术,大陆有广大的市场,还有庞大的国际连接。两岸优势互补,对大陆推动“十四五规划”的双循环目标,以及对于台湾实现经济繁荣都会有很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两岸能够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立一个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共同市场,不仅可以为两岸关系奠定一个和平稳定的基石,长期更能够发展两岸互补互惠互利的优势。”林祖嘉说。

台湾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

  台湾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在政治上严峻对立,但是两岸经贸、社会交流仍然在正面发展,特别是经贸交流。“不论是2020年一整年,还是2021年的前三季度,两岸的经贸交流非但没有受到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反而呈现出积极正向的发展,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张五岳说,今年大陆“十四五规划”首度把两岸共同市场放在了规划的具体文件中,两岸关系当前依然严峻,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落实推展两岸共同市场,相信对对两岸关系优势互补、和平发展,仍然具有高度的正向意义。

  张五岳认为,2016年以来,两岸关系因为政治上欠缺互信,双方在经贸交流上很难直接通过公权力沟通、对话、合作,所以大陆才会采取单边立法、单边作为、单边利用大陆纵深的主场优势,提出各式各样的对台措施以及利好政策、惠台政策,希望让两岸经贸关系更加紧密连接,甚至向着共同市场的目标迈进。

  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钟焰说,2018年、2019年,国家发改委、国台办等20多个部门,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和《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台31条和26条措施)。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台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应对疫情统筹做好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和推进台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助力台企11条”),2021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各省市也结合当地特点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丰富完善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联动的政策体系。

  钟焰指出,这些措施政策的核心是确立台企台胞同等待遇,进一步完善台企台胞在大陆生活发展的权益保护,通过推动台企台胞权益保护的制度化构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国家统一的社会基础。各地围绕落实中央惠台系列措施做了大量细致深入工作,广大台胞台企切实感受到了惠台措施的效果。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长谭瑾瑜(视频截图)

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视频截图)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长谭瑾瑜表示,建构两岸共同市场需降低贸易壁垒,消除生产要素往来的障碍差异。中国大陆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于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捷化已有相关的作为,同时亦提到建构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希望能在“十四五”时期之内重启两岸的交流来深化两岸的产业合作,完成两岸的货品服务投资协议。其中具体的做法包括邀请两岸的专家学者来针对目前海峡两岸的货品、贸易和投资协议来做一些前期的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在两岸目前的经贸深水区中能够初步降低贸易障碍。长期来看,要以建构两岸共同市场为目标,亦须达成两岸之间劳动资本生产的自然移动。

  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已经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新四通“的建设实际上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陆政策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中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论述体系,二是为未来建构两岸共同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了好的发展方向。

  盛九元认为,建构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所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民进党当局的阻挠与限制。因此应思考如何尽快恢复两岸沟通对话,特别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沟通对话,促进两岸机制化交流合作的形成。其次,未来在两岸产业经济合作、建立共同研发标准方面,应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比如发挥民间活力,让民间在这些领域里进行更多新探索。

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东盟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视频截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视频截图)

  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东盟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之下,有几个重要的变数会影响到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经历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之后,全球都要努力复苏经济。台湾与中国大陆非常幸运,这两年我们的经济都有极佳表现,但是展望未来,全球的经济能不能够顺利复苏,台湾与中国大陆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徐遵慈说,中国大陆是周边国家经济振兴养分的重要来源,台湾则在全球供应链,尤其是在半导体和通讯科技产业上的供应链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未来两岸之间可以携手合作的关键面向。作为两岸的成员,非常希望两岸同时都能够获准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为这意味未来两岸之间能够互相大幅度开放市场,同时两岸也必须要互相遵守高标准的国际规范。这对两岸之间彼此可以加深往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亦对两岸的经济整合与迈向共同市场会有显着成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认为,共同市场是经济整合一体化的形态之一,建设两岸共同市场,从长远上看,主要需实现两岸之间的产品贸易要素流动的自由化,相应的两岸产品市场一体化,以及两岸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消除两岸贸易壁垒,实现两岸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二是要消除两岸投资壁垒,实现两岸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三是要消除两岸劳动力就业壁垒,实现两岸劳动力就业自由化与便利化。四是要建立两岸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与融合发展。五是要建立两岸经贸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可持续。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李非(视频截图)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李非表示,为了实现两岸共同市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目标,应从自身发展利益和综合实力出发,探讨更加务实可行的政策。首先要完善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框架,不仅要在已有的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加强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民间机制、民间机构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其次,要提升两岸共同市场的政治空间,聚焦两岸共同市场的关键要点,不断丰富政策内容,同时制定细致的配套政策。最后要夯实两岸共同市场的政策成效,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模式,提高大陆对台政策的执行成效,建立两岸共同资产的区域对接机制。

  李非强调,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是和两岸关系的走向,祖国大陆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通过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可以让台湾人民切身感受到大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美好未来。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视频截图)

  中评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 梁帆 张爽)“首届两岸共同市场海河论坛”11月27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天津召开,与会的两岸学者认为,两岸在经贸方面优势互补,如果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立一个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共同市场,不仅可以为两岸关系奠定和平稳定的基石,长期更能够发展两岸经贸互补、互惠、互利的优势,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让台湾人民切身感受到大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美好未来。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表示,台湾产业应该把握大陆培育完整内需市场的契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大陆内需市场,参与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转变过去单一的代工生产、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张冠华认为,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合作来看,应该推动台湾优势产业融入大陆产业的创新驱动,更深地参与大陆新经济市场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大陆产业补短板补弱项的进程,提升两岸产业合作在大陆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