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播:从“出圈”到“出棚”

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2月26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占全球167个国家1100多项世界遗产总数的约5%,还拥有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亿件套国有博物馆可移动文物;如果再加上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国有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的文物藏品,中国的文化遗产总量更是惊人的。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中国,还要成为名不虚传的“文化遗产传播大国”。如何通过创新文化遗产传播形式,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向世界讲好中国遗产故事,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使命和大国担当。

出圈:爆款文综带热遗产

   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走过了文印时代、视觉时代和传媒时代,产生了图书、报刊等印刷媒介和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等诸多形式。以影视节目为例,我国早在1957年就拍摄了后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明代定陵考古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电影院放映时几乎场场爆满,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外籍顾问、荷兰纪录片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又把这部片子带到国外,在法国、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等国引起轰动,产生了非常大的国内外影响。可见,我国文化遗产的影视传播活动,从半个多世纪以前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开始起步了。

   时至当今,纪录片这种小众传播方式不复当年,广大观众转而更喜欢综艺类节目的观影模式。这几年,我国各大媒体开始积极探索和尝试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表达方式,先后推出了《国家宝藏》《唐宫夜宴》《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等一批在棚内布景摄制的简称“棚综”的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同时,全国的文博考古学者们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了这个融媒体时代以综艺方式弘扬文化遗产的大潮中。

   其中,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十多座一级博物馆守正创新,勇于“出圈”,善于转型,率先在《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上集体亮相,向全社会推出了好评如潮的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目前这档节目已经陆续推出三季。在节目中,一件件“国宝”文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和不会说话的藏品,而是通过电视综艺的呈现手段“活”了起来,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和文化传奇。

   又如正在播出的《中国考古大会》,在第一期播出之后,电视端累计触达超过了5985万观众人次,融媒体端触达9亿人次,节目主话题词阅读量破亿,相关话题阅读量破3亿,登微博综艺影响力排行榜TOP1。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推荐下,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多角度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带动网友了解、喜欢上了过去被认作是冷门的考古。

   《中国考古大会》节目总顾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等学者认为,节目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述和现场探秘,让观众如同走入了考古发掘现场,仿佛走进了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真是一场“满汉全席”般的文化遗产“饕餮盛宴”。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综艺形式,中国考古成果更多、更生动地展现给了国人,展现给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