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洪为民论治港多元思维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记者 梁帆)本届香港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建设、“双城三圈”等概念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同时,中央日前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进一步全面深化深港合作。对此,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港府从纯粹用土地解决居住问题的一元化思维转变至利用“基建、就业、土地”的多元思维。
未来北部都会区可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洪为民认为,这打破了只顾香港的“藩篱”,产业布局不单单是考虑香港本地,还顾及到毗邻的深圳,进一步带动香港和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洪为民建议可以建立“北都管理局”将不同的工作领域整合在一起,以提高城市规划、发展的效率。他认为,应邀请深圳的官员做委员,把整个与新界有关的持份者团结在一起为北都发展献良策,包括深圳市、当地的原居民、各行业代表等。关键是要改变思维,愿意去且敢去授权,否则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又可能陷入思维窠臼,五年内都不一定开工。
谈及前海方案,洪为民表示,前海合作区是“先行先试”的地方,是特区中的“特区”。一是要深化深港合作,打开香港专业服务的通道,二是支持对外的金融开放,三是鼓励创业和创科服务业。这三方面恰恰是香港所需,亦是香港所强。未来新界北提供的就业考虑的是和深圳有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前海就能够对接金融、专业服务、科技和现代物流业。
以下是访问全文:
建立“北都管理局” 提高城市规划发展效率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评价新一份施政报告?港府的治港思维较之前有何改变?
洪为民:我认为港府在治港思维上有两大改变,一是过去香港做规划,一般只考虑香港自身,特首林郑月娥提出以前的规划深圳河上皆是“空白”,而这次施政报告标注出罗湖、福田、南山、前海等毗邻香港的地区,整个新界北的规划其实是涵盖到深圳的产业布局,让香港和深圳两城之间形成呼应。二是港府过去的方案是集中精力找土地,为了“盖房”而“找地”,所以大家都认为香港有土地问题,但其本质是居住问题。而今时今日的港府从纯粹用土地解决居住问题的一元化思维转变至利用“基建、就业、土地”的多元思维,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不仅是围绕居住问题,而是决定将北部打造为一个配套设施极为健全的核心都会,其中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在基建方面,首次运用到“基建先行”的概念。这个概念在内地其实司空见惯,但香港过去的模式首先需考虑当地是否有足够多的人口居住,是否有这么大的需求,是否能收回投资成本等。但需求能够被创造,当运用“基建先行”的思维建设铁路连通洪水桥,北环线拟延伸到河套地区等,未来住在新界北的市民,就能跨境就业,需求的增加就会“水到渠成”。其次,跨境基建让港人能深圳或大湾区就业,亦会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再加上施政报告中北部都会区将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包括靠近河套地区的科技城、西边的元朗和洪水桥形成的核心商业区,以及靠近罗湖的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都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亦进一步提高了对居住的需求。这一次“基建就业相配合”的概念,能使土地开发更加高效,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港府现今能够考虑如何最大化释放土地价值,“三管齐下”、“拨云见日”般疏通香港死穴。
中评社记者:在《2021施政报告》中,特首在报告中提到59次“前海”。同时,报告中亦将北部都会区和“两城三圈”作为重中之重,您对此次港府的规划有何评价?
洪为民: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分别指西边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它与前海对接;中间的港深紧密互动圈连接河套与罗湖;东边打造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今年9月我帮国家发改委做了一份口岸经济带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在西北建立“核心商业区”,港府现在把它叫做“核心商务区”,其意思一样。未来新界提供的就业考虑和深圳有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前海就能够对接金融、专业服务、科技和现代物流业。
今时今日跨境电商正发展蓬勃,但香港跨境电商的配套欠佳,香港通常作为物流运输的中转地,货物往往停留不足一天,但几家在港的物流企业仓库极为分散,仓库周边基础设施落后,同时缺乏物流现代化,很少有机械化分流等环节,仓储成本在香港偏贵,不利于物流贸易行业。产业政策无外乎有三个抓手,分别是拨款、税收和土地。如果香港的土地完全是由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运作的话,相同土地面积下肯定是商业大厦比仓库带来的价值更高,那自然而然就没人愿意做“亏本买卖”。因此须在产业政策方面下功夫,虽然部分地区已经被港府确定为物流用地,但成本还是太高,可以尝试限租金的方法。尤其在新界西北的地方,如果要开发物流用地,还是要把价钱压下来,稍微干预市场。对港府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继续解放思想,突破以往的桎梏,这相悖于他们一贯以来的工作思维,但确实现在的情况是市场失灵、失衡。其实这不仅仅是帮物流业,亦同时一环接一环地助力了跨境电商与跨境金融的发展。
中评社记者:施政报告提出,未来北部都会区可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您认为“双城三圈”空间格局概念有何积极意义?您对其发展有何建议?
洪为民:第一,它打破了只顾香港的“藩篱”,产业布局不单单是考虑香港本地,还顾及到毗邻的深圳,思考如何做到优势互补,同时亦考虑到怎样利用深圳的产业、平台优势,进一步带动香港和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第二,我自己对这次的战略性布局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北部都会区要成为“香港的前海”。前海是深圳的平台,亦是广东省的平台,主要工作是为了对接香港,做好深港合作,是一个粤港合作的试验平台及载体。那香港同样也可以主动做好深港、粤港合作,搭建内地和香港合作的平台,里面可以有一些和香港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制度,比如可以建立“北都管理局”,通过立法授予它一些权利。港府部门众多,每个局和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导致时常出现工作协调困难的情况,但要发展好新界北不可能不跨局,环保、科技、金融、发展、税务等都是不同的工作领域。如果有“北都管理局”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就能提高城市规划、发展的效率。同时可以和深圳一起去争取中央授权的政策,例如授权数据跨境到北部都会区,或让深圳的居民跨境到新界北工作等。
第三,“北都管理局”应该邀请深圳的官员做委员,把整个与新界有关的持份者团结在一起为北都发展献良策,包括深圳市、当地的原居民、各行业代表等。在做规划的时候能够邀请大家建言献策,同时也可以向中央申请新的政策。这个概念没什么理由不能做,关键是要改变思维,愿意去且敢去授权,否则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又可能陷入思维窠臼。通常情况下首先要向立法会拿资金做可行性报告,做完可行性报告后才能开始规划,规划结束后开始做环评,做完环评之后还要修改规划,修改规划再进行公众咨询,咨询后可能还要进一步修改规划,最后才能重新去立法会拿资金去招标,五年内都不一定开工。香港这套制度在旧市区和人口密集的地方比较适用,因为资讯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会非常影响当地市民的生活,且没有好的核心报告可能会在实施落地环节出错。因此这种制度有好处,亦有“糟粕”,应改掉冗杂的部分。如果本身就是打造一块试验田,就无惧用新发展模式来提高效率。
中评社记者:北部都会区的一大重要目标是提升香港的科创实力。有观点认为,香港应“香港研发、深圳产业化”,但也有人认为,需加入“深圳研发、香港产业化”的模式来促进香港产业升级,提供大众包括年轻人上流的通道。您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北部都会区能否能真正提供香港年轻人向上流的空间?
洪为民:这两种观点皆是伪命题,市场会决定某一产品在哪研发好,在哪生产好,未来可能会更多的出现一件产品在不同地方都有产业链。某一产品在内地生产成本低廉、效率高,那就选择内地;如果产品主要针对国际市场,且原材料、配件是从国外进口,那就适合在“零关税、清关快”的香港生产。香港比较容易和国际标准接轨是其传统强项,但真正的大市场肯定还是内地。因此香港应找准自身优势所在,没有必要一定去定义研发就在香港,生产就放在深圳,也没必要反过来,应让市场去配置合理的产业与研发布局。
北部都会区是一定能提供香港年轻人向上流的空间,且有两种向上流。一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科技层面大家都是围绕科研来探讨,哪怕是科学园和数码港,还是以科研为主体,不是以生产为主。将来北部都会区就大不相同,有着几百公顷的新田科技城能发展科技生产领域。因此这就解释了北部都会区为什么能提供年轻人向上流的空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科学家,科技产业化能提供种类、数量更多的高价值岗位,香港不是缺就业岗位,而是缺“高增值”的就业岗位。二是综合商业的发展,尤其是跨境金融和跨境交易服务,与内地之间工作来往频繁。因此新界北未来就能形成靠近河套做科技,靠近前海做综合商业的局面,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动空间肯定会更大。
中评社记者:中评智库大数据近期发现,北部都会区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但规划公布后相关区域的社交媒体置业热度应声上涨,反而令部分港人产生“上楼更难”的担忧。您认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舒缓香港住房紧张的问题?
洪为民:香港人的确对房屋问题格外敏感,近期洪水桥封盘,房屋涨价不意外。关键点在于房屋的供应,只要未来大量增加供应,平衡好供需关系,就能解决房屋房价的症结。
前海方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中评社记者:中央日前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将前海深港合作区总面积扩大逾7倍至超过120平方千米。您作为前海香港首席联络官,您如何评价此次前海方案?您认为香港在前海方案中扮演何等角色?
洪为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这个名字意义非凡,它不是扩大、扩区方案,而是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更关注的实际上是有关改革、开放如何更深化,如何更全面的问题。前海的角色很简单,就是注重深化改革开放的平台,是“先行先试”的地方,是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合作区有不少对港、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后来推广到了整个大湾区甚至全国。
从长远来看,深圳已经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前海要做的是深化深港合作。合作方面,我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深化深港合作,打开香港专业服务的通道。香港的专业服务今时今日占香港GDP超过90%,包括金融、财会、法律、建筑等,而恰恰这一块既是我们的主要产业和强项,前海方案中提到要让香港的专业服务对接大湾区的实体经济。过去因为两地制度不同,对于专业服务领域的人士来说,想去前海执业并非易事,而且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职业资格授予的权限不在前海。因此前海方案中特别提到了“跨境执业”,香港的专业人士只要持有香港的职业证书,就能到前海工作。比如今天来到前海的香港工程、测量和建筑专业人士,只要满足备案制度,就勿需再申请内地的牌照和资格。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虽然之前已经在做,但是拿出来讲还是第一次。
第二,支持金融开放。方案中提到要支持国家对外的金融开放。其意义就是做一块试验田,所有有关对外金融开放的政策和配套,都会率先在前海落地。
第三,鼓励创业和创科服务业。创科服务业包括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天使基金、知识产权评估及知识产权交易等。它们本身不是创科,而是为创科做配套的,前海须落地好这些工作,有了这些配套之后,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其次,我们也会支持香港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在前海设立实验室,希望通过前海能把相关研究成果和产业直接对接。以上这三个方面恰恰是香港所需,亦是香港所强。
对于香港在前海方案中扮演的角色,2019年我亲身参与到前海方案制定工作中的时候,其实我们吸收了许多香港的业界诉求,并考虑怎么样去满足这些诉求。实际上,前海作为一个深港合作平台,所讲的“开放”大部分是针对香港的,亦有一些针对国际,但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香港。这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机遇,香港的专业服务人士可以利用这次方案去内地去执业,也能够借平台吸引更多的客户。
中评社记者:特首近期访问广州,探讨如何加强港深连接。您认为广州、深圳和香港三方是否有必要成立专门工作组?前海如何做好合作平台角色?
洪为民:我认为深港合作的话,深港两地就应成立专门工作组。今日有粤港合作,也有深港合作,过去香港政府派政务司司长去和深圳市长对接,现在是特首自己亲自前往。但我觉得单单这样还不够,一个真正好的合作方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工作组,使其“术业有专攻”,这样才能让两地相互更加了解。重大决策可能还是需要委员会去做,但在实施落地工作层面上的沟通须打通中间的条框、桎梏和障碍。
中评社记者:我们都知道香港优势受世界瞩目,如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东西方超级联络人、人民币离岸中心、企业走出去平台、跨境公司地区总部基地、高端服务业中心等。您认为,《前海方案》能给香港社会各界带来何种机遇?
洪为民:一方面是刚才提到的为专业服务、金融和创科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亦为香港社会带来就业机会,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有十万港人在前海工作,最后的成效其实与香港的新界北发展以及跨境基建有很大关联。我在2015年就建议修建铁路打破跨境就业的交通障碍。住在洪水桥和天水围的港人到前海上班,有地铁的话其实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情,距离是比去中环近的,但现今因为没有好的交通,就感觉如同“天堑”,来往十分不便。因此,交通问题解决后,港人就能实现上班去前海,下班回香港。我认为,这是在今年港府改变工作思维的逻辑下,未来面临的新挑战,所有的事情必须要考虑到两地,考虑边界的另一边。
中评社记者:香港青年人难以向上流的问题存在已久,香港政府借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来纾解此问题,但效果不佳,能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基本是精英阶层或中高端人才。许多普通青年人持“不敢也不愿”的心态。《前海方案》是否有特别关注年轻一代的发展?
洪为民:前海地区能够为部分港青年提供机会,但这和香港青年人自身相应的竞争力有关。大湾区广东省内一些城市包括深圳、东莞也包括前海能够为工科专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上升空间,他们在香港发展前景可能有限,其行业“天花板”抬头可见,还有着供应链不齐全、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对于从事工科相关领域的香港青年,内地能为他们提供很大的机遇。同时,对于金融界的年轻人,前海亦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市场,香港就像一个“白领工厂”,为内地市场提供专业人才,他们甚至不一定要频繁到前海工作或者到前海定居。
对于不是学商科、工科的青年人,我们也会提供创意文化领域的发展机遇,香港自身也要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就像刚才提到的,我不完全赞同“香港科研,内地产业化”的模式,哪边最有效果和效率就在哪一边发展,让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目前我考虑比较适合在香港生产的行业有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与精密制造业。香港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早年做过精密制造业,在国际物流、跨国采购原材料等方面极为便捷。
中评社记者:澳门有横琴,由广东省省长和澳门特首共同担任主任,实行“双主任制”,但前海合作区规划中,香港却没有这个权力。您认为,两者有何不同之处?
洪为民:首先是切入点不一样,横琴方案解决的是澳门产业长期过度单一的问题,同时解决急缺的土地供应问题,用足够的土地供应来刺激澳门新兴产业发展。反观香港,土地是足够的,不像澳门那般小得变不出“戏法”。同时,香港产业没有过度的单一化,但某些产业由于过去的局限,没有我们希望它发展得那么好。前海就是提供了这个机会,通过进行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等,让不同产业发展得更好,其切入点更多是针对香港,同时前海地区自身也可以尝试做一些制度上的创新。
对于澳门,横琴方案主要是用土地作为载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基本是从零开始,因此让澳门自己去管理是没问题的。前海合作区就大不相同,前海之前的规划区基本已经开发完毕,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所新规划进来的部分地区亦已经开发,比如保安中心区。当然我们也不会抹杀未来香港可能派出一些官员来合作的可能性。但前海毕竟已经有自己一段的历史,有自己的方法,总体来说它不像横琴基本是一张“白纸”。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记者 梁帆)本届香港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北部都会区建设、“双城三圈”等概念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同时,中央日前公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进一步全面深化深港合作。对此,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表示,港府从纯粹用土地解决居住问题的一元化思维转变至利用“基建、就业、土地”的多元思维。
未来北部都会区可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洪为民认为,这打破了只顾香港的“藩篱”,产业布局不单单是考虑香港本地,还顾及到毗邻的深圳,进一步带动香港和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洪为民建议可以建立“北都管理局”将不同的工作领域整合在一起,以提高城市规划、发展的效率。他认为,应邀请深圳的官员做委员,把整个与新界有关的持份者团结在一起为北都发展献良策,包括深圳市、当地的原居民、各行业代表等。关键是要改变思维,愿意去且敢去授权,否则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又可能陷入思维窠臼,五年内都不一定开工。
谈及前海方案,洪为民表示,前海合作区是“先行先试”的地方,是特区中的“特区”。一是要深化深港合作,打开香港专业服务的通道,二是支持对外的金融开放,三是鼓励创业和创科服务业。这三方面恰恰是香港所需,亦是香港所强。未来新界北提供的就业考虑的是和深圳有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前海就能够对接金融、专业服务、科技和现代物流业。
以下是访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