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开发土地 旧区开创新貌
中评社北京12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横跨湾仔区和东区的港岛东选区,人口约有72万,是商住为主的区域,发展时间久远,楼宇残旧、人口老化、休憩空间不足等问题日渐凸显,土地住房供应紧张亦成为挑战。多元开发土地、增加过渡性房屋数目、提高相关规划区内住宅用地的地积比,将已有较成熟交通配套的绿化地改划为住宅用地等,是四名候选人建言献策的重点。
有候选人强调,立法会需要做实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代议士,以积极有为监督政府,改善民生。\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
面对旧区老化,医疗和长者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民建联梁熙建议政府尽快设立两所地区康健中心,亦可考虑参考油旺地区规划的做法,推动港岛东旧区整体规划发展。“房屋供应不足,归根究柢是土地开发不足。政府过去不重视大规模开发土地,令土地、房屋跟不上需求,导致公屋申请愈排愈长,私楼愈卖愈贵。”他认为,政府必须将公屋三年上楼的目标,作为觅地数量的根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相关规划区内住宅用地的地积比,考虑将已有较成熟交通配套的绿化地改划为住宅用地等。此外,应增加过渡性房屋数目,完善㓥房租管制度,尽快订立合理的起始租金标准,从而减轻市民大众的居住压力。
由卖地条款规管纳米楼
“其实香港不是没有地,而是无决心无规划。以港岛为例,扫杆埔平房区清拆至今20年,丢空闲置多年无规划,这是不能接受的。”工联会吴秋北表示,政府要多元开发土地,建设可负担房屋,简化规划程序,缩减造地时间。在港岛区加快老旧公屋重建工作,增建公屋、居屋,令年轻人有更多上车的机会。他说,希望现行私人市场与资助房屋市场分隔,做到“房住不炒”,亦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推行人均居住面积的相关政策,并透过卖地条款规管纳米楼等。
新民党廖添诚指出,应加快提供过渡性房屋,让㓥房户有适切居所,对症下药缩短公屋轮候时间,让基层市民看到希望。他认为,要坚持“房屋用来住”的定位,遏止公营及资助房屋商品化趋势;修改法例,规管公共屋邨范围内的商场租金,设立租金加幅上限,防止失德企业利用民生所需牟取暴利;考虑要求港铁拨出一定比例铁路上盖及毗邻物业,作新居屋或“首置盘”之用等。
潘焯鸿认为,政府在土地住房方面的工作“不够扎实”。“政府在准确估算、供应到位上的表现不佳,致使公屋轮候时间年年拖长。在建筑工程上,政府似乎有意无意让寡头控制市场。种种因素,导致住屋问题成为本港最凸显的深层次矛盾之一。”他说,要在规划上花工夫,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全港社会更高效地应对上楼难的问题。
中评社北京12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横跨湾仔区和东区的港岛东选区,人口约有72万,是商住为主的区域,发展时间久远,楼宇残旧、人口老化、休憩空间不足等问题日渐凸显,土地住房供应紧张亦成为挑战。多元开发土地、增加过渡性房屋数目、提高相关规划区内住宅用地的地积比,将已有较成熟交通配套的绿化地改划为住宅用地等,是四名候选人建言献策的重点。
有候选人强调,立法会需要做实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代议士,以积极有为监督政府,改善民生。\大公报记者 龚学鸣
面对旧区老化,医疗和长者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民建联梁熙建议政府尽快设立两所地区康健中心,亦可考虑参考油旺地区规划的做法,推动港岛东旧区整体规划发展。“房屋供应不足,归根究柢是土地开发不足。政府过去不重视大规模开发土地,令土地、房屋跟不上需求,导致公屋申请愈排愈长,私楼愈卖愈贵。”他认为,政府必须将公屋三年上楼的目标,作为觅地数量的根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相关规划区内住宅用地的地积比,考虑将已有较成熟交通配套的绿化地改划为住宅用地等。此外,应增加过渡性房屋数目,完善㓥房租管制度,尽快订立合理的起始租金标准,从而减轻市民大众的居住压力。
由卖地条款规管纳米楼
“其实香港不是没有地,而是无决心无规划。以港岛为例,扫杆埔平房区清拆至今20年,丢空闲置多年无规划,这是不能接受的。”工联会吴秋北表示,政府要多元开发土地,建设可负担房屋,简化规划程序,缩减造地时间。在港岛区加快老旧公屋重建工作,增建公屋、居屋,令年轻人有更多上车的机会。他说,希望现行私人市场与资助房屋市场分隔,做到“房住不炒”,亦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推行人均居住面积的相关政策,并透过卖地条款规管纳米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