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200岁的福楼拜

  中评社北京12月15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2月12日是居斯塔夫·福楼拜诞辰200周年。我在读朱利安·巴恩斯那本致敬之作《福楼拜的鹦鹉》,一位上海朋友在群里晒了他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李健吾先生译的。另一位朋友感叹,自己读过两个版本,但是恰恰没有看过李健吾的译本。

  看起来,这位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今天仍然不缺读者,甚至越来越流行了。让我们概括一下《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一位外省的农家姑娘,嫁给了医生,成为一位中产太太,对自己的医生先生日益感到厌倦,她爱慕虚荣,成为消费主义受害者,从买首饰到接受高利贷,最终踏上一条欲望的不归路——看起来,这不就是一个当下的故事吗,只不过很多人是在网贷罢了。

  不过,福楼拜肯定不会同意我这种道德评判的看法。当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时候,他不仅是在强调真实性,也是一种体谅,他不会同意我们这样轻薄地评判她。艾玛是一个“普通人”,可能是任何一个女性,福楼拜正是从对普通人的故事中体会到整个人类的命运。

  福楼拜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医生,小说主人公包法利先生也是。作家本人尽管没有学医,却也有着医生做手术一样精确的特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健吾精装译本,正文前的插图,就是一幅名为《福楼拜正在解剖包法利夫人》的漫画。画中的作家,手里拿的是手术刀而不是笔,并没有出现“病人”艾玛的形象。

  福楼拜出生在一个优渥的中产家庭,读大学的时候癫痫发作,从此回家休养,一辈子没有“上过班”。他把写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写出最满意的作品。他早年曾花4年时间写了一本《圣安东尼的诱惑》,完成后请好友过来,用了几天时间朗读给他听,得到的评价却是“很糟糕,最好烧掉”。同样是早期作品的《情感教育》,写得也很糟糕。但是福楼拜都没有放弃,而是到自己成熟后重新写这两个题材。

  这可能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他可以就一个题材反覆推倒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叙事故事。他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即便是在长篇小说中,每一个句子也争取做到准确、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