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精神永远是影视剧中最亮丽的华彩
优秀剧本创作对文学的倚重
影视剧发展至今,剧本无非两种形式,一种原创,一种改编,这两种形式中,都有良莠不齐的作品。而仔细盘点你会发现,由原着改编而来的剧本;相对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更兼具着灵魂的光芒,更被大众所接受。原著作品最重要的也无非是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文学,一种是网络文学(含类型文学)。
我们梳理一下传统文学的影视剧改编,稍做一下回顾会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被搬上荧屏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开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便开始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镇所在。无论是1987年根据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改编的电视剧《家春秋》;抑或是1990年由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成14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以及后来钱钟书先生小说改编的《围城》、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阿城的《孩子王》、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静的《父母爱情》、严歌苓的《归来》(原着《陆犯焉识》),还有不久前已经播出的陈彦作品《装台》、刚刚拍摄完成的梁晓声的《人世间》、正在拍摄的金宇澄的《繁花》……一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现实主义的时代表达赢得人们的关注和好评,可以说,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占据了影史的半壁江山,并且随着当下越来越好的影视创作环境,正在朝着一个蓬勃且良性的方向发展。
而在改编类的剧作中,对文学的倚重,或者说文学精神的体现,二者都对剧本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一个好的作品,有着文学母本的滋养,本身就成功了一半。而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文学精神参与在剧本中,起码保证了改编剧本的品相。这是许多原创剧本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文学母本(比如说优秀的小说)本来就经过了一轮读者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