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片里存文脉 缩微抢救志传承

  中评社北京12月4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密度1.1~1.25、冲洗温度32℃、灰版1.35”。在写有这串数据的便笺下面,是一条黑白胶卷,从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胶片所拍的是一部古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胶片存有超过2000余万拍(注:一拍为一张胶片)。

近日,记者从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古籍保护工作媒体通气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国文旅系统文献缩微抢救工作已完成8800余万拍,胶片长度达7000公里;已累计拍摄抢救各类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国书报刊约20万种,书页约1.5亿页。

缩微抢救是古籍保护的重要方式

缩微胶片是古籍保护领域常用的材料,但对于大众来说,“缩微抢救”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有三种办法:一是缩微,特点是可以长期保存;二是数字化;三是影印出版。这三种方式需要共同进行、相互配合。

目前,无论是磁带还是光盘保存期都不是很长,大概每隔二十年就要重新拷贝转换一遍,而现在的无酸纸可以保存三到四百年,都不如缩微胶片,可保存500年以上。

缩微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有效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在文献保护保存方面有特殊优势:胶片储存占用空间小、保存寿命长、安全可靠、便于转化利用。据了解,根据国际标准化的老化实验,这类胶片要通过存藏500年以上的检验,才能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