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团队开发视觉伪装系统
受变色动物的启发,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印杰-姜学松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光驱动的适应性视觉伪装系统,利用褶皱实现伪装、暴露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
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马天骄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实现了在不同波长驱动的绿叶和枯叶背景下的伪装、红外光驱动的无序图案背景下的伪装、日光下黑色背景下的伪装,以及透明材料在任意背景下的伪装。
“具体应用到生活中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会应用到军事伪装(避免军事目标被敌人发现而减少损伤)、生态监测(使设备融入环境,而不惊扰生物生存)等方面。”马天骄表示。
相关研究11月30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论文标题为“Light-driven dynamic surface wrinkles for adaptive visible camouflage”(用于自适应可见伪装的光驱动动态表面褶皱)。
如今,配置简单、用户友好、稳定、低成本和节能的伪装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可见光和红外伪装等伪装技术,能够隐藏光、电磁、声音或热信号。
不过,大多数现有伪装材料以主动形式工作,需要额外的机械刺激、电刺激甚至外部传感器。这就会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可能让伪装系统的外观看起来笨拙,而且高压电源会增加能耗。因此,开发具有色彩多样性、原位动态特性和高能效的伪装策略具有必要性。
此项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使用光驱动动态表面褶皱的自适应可见伪装的可行策略。
“褶皱图案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干瘪的苹果皮,人脸上的皱纹,泡胀的手指表面等,而我们研究的是尺度在微纳米级别的表面褶皱图案。”马天骄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