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命运与共,就不能唯利是图。中非命运共同体是最早提出的区域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时就提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逻辑。20世纪60年代,刚刚获得独立的赞比亚急需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坦、赞政府四处求助,均遭拒绝。中国政府历经千辛万苦,修建了坦赞铁路,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当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巨大的“不理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非洲蔓延,中方无偿为非洲提供了大量口罩、疫苗等防疫用品,并派出专家组、建立对口医院帮助非洲抗疫。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非洲搞“疫苗外交”“口罩外交”,诋毁中非团结抗疫。显然,在唯利是图者的眼里,没有利益驱动的友好合作“超出认知范围”。但正是因为坚持正确义利观,非洲国家许多基础建设工程愿意交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要价低、质量好,更符合非洲需要。
命运与共,就不能虚情假意。冷战结束后,由于没有了美苏争霸的战略需要,非洲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美欧等国大规模减少了对非援助。有西方媒体甚至用“令人绝望的大陆”对非洲落井下石。近年来,非洲发展好了,美西方等一方面极力构陷中非合作是“新殖民主义”,使非洲陷入“债务陷阱”;另一方面,极力鼓动本国企业进入非洲,在非洲发展中分一杯羹。显然,美西方一些国家将非洲有没有“用”、能不能带来“利”作为调整自己对非政策的出发点。可以料想的是,只要非洲政局或经济出现波折,某些美西方国家一定会逃之夭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非合作就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的理念。无论非洲局势怎么变化,中国始终把非洲当作真朋友,从非洲实际需要出发促合作,厚植中非友谊社会基础,坦诚相待。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21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扩大中非务实合作,中非共同发起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到今天,论坛已经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论坛机制引来多国效仿。事实上,中国外交中的许多理念都是首先从对非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实践是理念的先导,中非合作为中国外交理念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