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务院称蔡“台湾民选代表” 用语曝玄机
中评社台北1月28日电/美国国务院就大陆军机绕台发表声明时呼吁大陆停止对台在外交、军事与经济上施压,并与台湾当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不过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在表述台湾当局使用“台湾民选代表”(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字眼,引起外界关注拜登政府对台政策是否从特朗普时期的做法大幅后退。
根据《中时新闻网》报道,美方不称“台湾蔡英文”或“台湾政府”,让对许多绿营支持者造成不小的心理挫折,这主要还是来自于过度吹嘘外交成果,对特朗普政府狂飙美台关系的做法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难免在拜登政府回归正途后受到伤害。
在过去美国国务院与台湾交往内部指引中,早就有对台湾官员称呼为“代表”(representatives)的用法,这项存在数十年的指引中明确规定:美国官员称“台湾”而不能称“中华民国”、称“地区”或“经济体”而不能称“国家”、称“台湾当局”而不能称“台湾政府”、称“台湾代表”而不能称“台湾官员”、双方的关系是“非官方关系”而非“外交关系”使用等等,此外在驻地机构名称与官衔、往来名义与护照种类都有规定,都是为了区别这是非官方关系。不过,这些称谓用语指引也会随着时间有所调整以适应实际需要,但维持“非官方”称谓的原则不变。
在美台过去交往过程中,双方官员的来往秉持此原则还比较好办,毕竟台湾处于弱势,很难有什么要求。但情势亦非一成不变,主要的变化发生在李登辉任内首次赴美访问。经过积极运作,李登辉终于在1995年获得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意他以校友身份到纽约康乃尔大学发表演讲,当时美国国务发布消息时,使用的用语是“台湾“总统”(Taiwanese president)李登辉。这次的李登辉在美国演讲非常成功,但却因此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台海飞弹危机。
2000年之后小布什总统执政时期,他有一次在讲话中提到台湾时用了“国家”(country)的字眼,被眼尖的媒体发现。事后媒体就此追问时,白宫的发言人回应以与台湾维持非官方关系的制式说法含糊带过。当时可能是总统文稿撰写人在白宫内,总统文稿亦不经国务院审核,才会出现此种差错。
在2003年陈水扁积极争取以过境方式夹带访美目的,外界称之为“过境外交”,当时正是美军炸毁中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与美中在南海撞机事件(2001年)后的两国关系低潮期,台湾几经努力后成功地让陈水扁在纽约过境,美方同时也给予相当礼遇,除会见部分国会议员外,还有公开活动与接受媒体采访。当时的小布什总统谈及此事时对陈水扁的称呼是“台湾领导人”。
到了马英九担任时期,美方依照陈水扁时期的称呼,对过境的马英九为“马总统”或“台湾领导人”,直到2016年才又发生重大变化。当时由于特朗普本人与竞选团队成员不熟悉对华政策的敏感与复杂程度,在未就任时接了蔡英文的恭贺电话,引发大陆对尚在任的奥巴马政府强烈抗议,当时还由国安会发言人普莱斯(正好与此次拜登政府的国务院发言人为同一人)出面重申“一个中国”政策。
特朗普就职后接受国务院官员建议,用语上较有节制,但后来在其蛮横作风下,在称呼上益发不按规范行事,特朗普本人数度使用“台湾总统”的用语,再次招来大陆的抗议。美国媒体认为,特朗普此举显然是为了激怒北京,而且也确实达到他的目的了。
诚如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所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谈论台湾所使用的措辞有时会有点不太精确,但这不代表什么,外界过度解读没有什么意义。”台湾民主化之前美国常用“台湾当局”的字眼,民主化之后则称呼陈“总统”、马“总统”与蔡英文,这些都是务实的称呼,也是维持双方互动时必要的方式。但如果台湾自已要拿这些字眼大做文章,把美国官员的某次称呼吹嘘为“外交成就”,未免也太过小题大作,这种做法将来也一定会碰到美国官员改口的时候,届时为几个字眼忽喜忽忧,就像在台湾内部搞“正名”活动一样,只能骗骗自己,别人是当作笑话来看。
中评社台北1月28日电/美国国务院就大陆军机绕台发表声明时呼吁大陆停止对台在外交、军事与经济上施压,并与台湾当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不过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在表述台湾当局使用“台湾民选代表”(Taiwan’s democratically elected representatives)字眼,引起外界关注拜登政府对台政策是否从特朗普时期的做法大幅后退。
根据《中时新闻网》报道,美方不称“台湾蔡英文”或“台湾政府”,让对许多绿营支持者造成不小的心理挫折,这主要还是来自于过度吹嘘外交成果,对特朗普政府狂飙美台关系的做法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难免在拜登政府回归正途后受到伤害。
在过去美国国务院与台湾交往内部指引中,早就有对台湾官员称呼为“代表”(representatives)的用法,这项存在数十年的指引中明确规定:美国官员称“台湾”而不能称“中华民国”、称“地区”或“经济体”而不能称“国家”、称“台湾当局”而不能称“台湾政府”、称“台湾代表”而不能称“台湾官员”、双方的关系是“非官方关系”而非“外交关系”使用等等,此外在驻地机构名称与官衔、往来名义与护照种类都有规定,都是为了区别这是非官方关系。不过,这些称谓用语指引也会随着时间有所调整以适应实际需要,但维持“非官方”称谓的原则不变。
在美台过去交往过程中,双方官员的来往秉持此原则还比较好办,毕竟台湾处于弱势,很难有什么要求。但情势亦非一成不变,主要的变化发生在李登辉任内首次赴美访问。经过积极运作,李登辉终于在1995年获得当美国总统克林顿同意他以校友身份到纽约康乃尔大学发表演讲,当时美国国务发布消息时,使用的用语是“台湾“总统”(Taiwanese president)李登辉。这次的李登辉在美国演讲非常成功,但却因此引发了影响深远的台海飞弹危机。
2000年之后小布什总统执政时期,他有一次在讲话中提到台湾时用了“国家”(country)的字眼,被眼尖的媒体发现。事后媒体就此追问时,白宫的发言人回应以与台湾维持非官方关系的制式说法含糊带过。当时可能是总统文稿撰写人在白宫内,总统文稿亦不经国务院审核,才会出现此种差错。
在2003年陈水扁积极争取以过境方式夹带访美目的,外界称之为“过境外交”,当时正是美军炸毁中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与美中在南海撞机事件(2001年)后的两国关系低潮期,台湾几经努力后成功地让陈水扁在纽约过境,美方同时也给予相当礼遇,除会见部分国会议员外,还有公开活动与接受媒体采访。当时的小布什总统谈及此事时对陈水扁的称呼是“台湾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