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全球供应链乱 港人不慌
中评社香港11月15日电/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近一年多来全球物流和供应链陷入混乱,世界各地均出现民生日用消费品短缺、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等现象,香港也无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波及。但是,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得益于来自内地源源不断的稳定物流链,香港市民对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反应,已经远离疫情爆发初期时的恐慌与焦虑,港人对网购内地商品的关注度、好感度在近两年来出现倍增。可以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来形容现在香港市民的集体情绪。
在疫情之下,不仅世界各地之间人员往来出现断崖式下跌,连货物运输也遭受严重冲击,更屡次出现全球供应“断链”危机。其中,涉及千家万户民生的日用消费品供应,最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感受。如图1所示,近两年来,香港社交媒体涉日用消费品供应的舆情热度,在疫情爆发初期曾急剧升温,当时多数港人非常担心“封关”致使两地物流中断,社会上也一度出现卫生纸、大米等民生商品以及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缺货抢货风潮。不过,随着内地疫情很快受控,再加上中央有关部门大力协调内地供港物资稳定,港人对物资短缺的焦虑情绪逐渐平复。
今年初开始,欧美各国因供应链混乱导致物资短缺问题激化,港人对该议题的感知程度再度上升,一些主要由外国供应的食品,如冷冻肉类、水果等价格上升或供应紧张,的确在香港社交媒体掀起一些关注,如今年9月麦当劳停售以冷冻鸡翼为原料的脆香鸡翼时,令港人对供应链混乱议题的讨论有所增加。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始终保持稳定的物流运输与商贸往来,因此这一轮全球性的物资供应混乱并未明显波及港人日常生活,港人对日用消费品短缺的关注度和焦虑情绪远低于疫情初期,香港社会也再无出现涨价、抢购和囤货潮。
对比香港与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近两年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如图2)可知,香港的物价指数变动幅度整体较小,截至今年9月其消费者物价指数(99.2)基本与去年一月时(98.5)相若。而除了香港、中国内地及日本外,英美两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近两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而且近月以来的升幅更加迅猛,反映出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高昂,负担不断加剧。可见,在疫情的持续威胁之下,全球供应链问题难以短期内得到解决,即便身处发达国家也难免不受牵连,而作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香港,虽然一定程度遭受波及,但实际负面影响并不显着,民生物价保持稳定。
进一步分析发现,香港在近一年多来有幸“躲过”这场全球供应链危机,与祖国内地的强大支持密不可分。由图3可知,内地是香港最主要的食品来源地,有关进口货值高达32%,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巴西(9%)。而内地供港的食品以新鲜食品为主,包括近100%的新鲜牛肉、94%的新鲜猪肉、92%的蔬菜及66%的鸡蛋,皆来自内地供应。另如图4所示,虽然疫情爆发初期,香港自内地进口的食品曾出现短暂下降,但很快就迅速回升,按年变动率基本维持增长状态。今年9月的最新数据显示,自内地进口的食品货值更升至近两年来新高,这说明全球供应链的混乱令香港更依赖内地,也获得了更加稳定的民生保障。对比近期英美大型超市的一排排空货架,港人民生货品琳琅满目,生活一切如常,内地的支持无疑就是“奥秘”所在。
除了内地供港民生副食品的稳定物流链,将最新鲜的蔬果肉蛋送到香港超市、街市和档口以外,依托全球最先进、最便捷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物流渠道,港人通过网购选购大量内地商品,也极大缓解了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供应链混乱对香港市民的影响。如图5所示,近两年香港网民对网购内地商品的关注度连续保持极高水平,较疫情爆发前2019年增长一倍,而港人对网购内地商品的正面情绪,也在疫情最严重、两地物流最受考验的2020年达到近6年来的最高点。可见,两地“封关”虽然阻住了港人赴内地消费的脚步,却让更多港人足不出户网购到内地的特色商品。
如图6所示,与疫情爆发初期不同,近3个月以来,港人对日用消费品紧缺议题的情绪反应分布主要以嘲讽情绪为主,而不是去年初时占比最高的愤怒情绪。这是因为,去年2月香港与内地“封关”之初,香港确实短暂经历了一段物资紧缺的恐慌期,在这种全民焦虑气氛影响下,港人自然产生不少怨气,甚至转化为对港府的不满。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在内地稳定物流支持下,香港抵御住了海外供应链混乱、全球物资短缺的风险,近3个月来港人不再担心自己的问题,反而是不少网民抱着一种看热闹、揶揄的心态,去评价外国超市因缺货用图片填充货架等场景。
凭藉背靠内地的优势,香港本地的市民未明显受到近期物资短缺潮的影响,但那些不少身处异国他乡的港人却有非常真切的感知。由图7可知,疫情爆发以来,本地港人对日用消费品紧缺的平均关注度呈持续下降之势,反观海外港人的关注度却在今年初欧美多国疫情严峻、物资供应受影响短缺时急剧攀升,今年下半年又再度出现反弹。当前,许多跟随“移民潮”赴海外定居的港人都对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称在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本就充满挑战,如今还要为抢购日用品而奔波操劳,感慨还是在香港生活自在而稳定。
中评智库认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对香港农副产品和防疫物资供应工作,内地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输港物资供应,香港市民因此没有受到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基本民生用品和食品供货充裕、价格平稳,市场平静,为香港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奠定了民心基础。事实证明,中央和内地永远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回归以来,香港已经在中央和内地大力支持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历史难关,香港市民身在福中,当知福、惜福!更应该齐心合力,支持香港获得更大的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机遇,为香港的未来造福!
(记者:陈日嘉,分析师:杨力聪,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中评社香港11月15日电/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近一年多来全球物流和供应链陷入混乱,世界各地均出现民生日用消费品短缺、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等现象,香港也无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波及。但是,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得益于来自内地源源不断的稳定物流链,香港市民对全球供应链混乱的反应,已经远离疫情爆发初期时的恐慌与焦虑,港人对网购内地商品的关注度、好感度在近两年来出现倍增。可以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来形容现在香港市民的集体情绪。
在疫情之下,不仅世界各地之间人员往来出现断崖式下跌,连货物运输也遭受严重冲击,更屡次出现全球供应“断链”危机。其中,涉及千家万户民生的日用消费品供应,最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感受。如图1所示,近两年来,香港社交媒体涉日用消费品供应的舆情热度,在疫情爆发初期曾急剧升温,当时多数港人非常担心“封关”致使两地物流中断,社会上也一度出现卫生纸、大米等民生商品以及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缺货抢货风潮。不过,随着内地疫情很快受控,再加上中央有关部门大力协调内地供港物资稳定,港人对物资短缺的焦虑情绪逐渐平复。
今年初开始,欧美各国因供应链混乱导致物资短缺问题激化,港人对该议题的感知程度再度上升,一些主要由外国供应的食品,如冷冻肉类、水果等价格上升或供应紧张,的确在香港社交媒体掀起一些关注,如今年9月麦当劳停售以冷冻鸡翼为原料的脆香鸡翼时,令港人对供应链混乱议题的讨论有所增加。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始终保持稳定的物流运输与商贸往来,因此这一轮全球性的物资供应混乱并未明显波及港人日常生活,港人对日用消费品短缺的关注度和焦虑情绪远低于疫情初期,香港社会也再无出现涨价、抢购和囤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