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㓥房”问题 全力回应社会诉求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电/大公报评论道,今年7月16日,全国港澳研究会举办的“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对香港提出的四大期盼中,特别提及了“将告别㓥房、‘笼屋’”的这个愿景。

  根据运输及房屋局下属的㓥房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于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截至2020年,在15年或以上的楼龄住房中,有超过2.9万个单位被分割为逾10万㓥房,供22.6万人居住。此外,相较2016年中期㓥房人口20.9万人共上升逾8%。

  香港住房难,是一个困扰历届特区政府的大问题,每届政府都“绞尽脑汁”要克服,却都“悻悻而归”,成效甚微。有社福机构认为,㓥房及笼屋的出现,其主要的问题症结是公屋供应不足。而按照当下政府的建屋速度,估计约20年才能安置全港逾10万㓥房的住户。

  20年才能安顿所有的㓥房人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之语,恰恰是有关部门“惯性思维”下的行政效率和效能的体现。到底是香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钱?是政策不到位还是政府不敢放开手脚去做?为什么为22.6万人建房的事要到2049年才能做完?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政府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施政能力和行动力?

  抛弃“惯性思维”提升效率

  2018年6月,特区政府大刀阔斧地公布了六项房屋新政策,其中一项为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收取“额外差饷”。2019年9月,为落实该政策实施,《2019年差饷(修订)条例草案》刊宪,向已落成楼宇乃未售出的单位征收应课差饷租值的“额外差饷”。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结局皆成空。在该法案首读及开始二读辩论后,直接被推迟到2020年才成立了专门的法案委员会,同年11月,更是宣告彻底撤回法案,“一手楼空置税”以流产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