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新政权及其政策前瞻
中评社╱题:岸田新政权及其政策前瞻 作者:霍建岗(北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10月4日,岸田文雄当选日本首相。岸田新政权受麻生、甘利明等大佬及派系推举而产生,独立性受到限制。岸田的政权布局也基本上以照顾大佬和派系利益为主,对政权的掌控能力恐难以与其前任菅义伟相比。外交基本格局,岸田将延续安倍末期、菅政权时的基本方向,在涉台问题上继续持积极介入态度,在印太战略问题上也将加强与美国的对接。岸田的对华政策目前尚未完全定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当前的日本政治模式,制度并不能保证首相占据主导地位,能否获得民意的支持,才是决定岸田政权能走多远、能否真正体现“岸田特色”的关键
日本虽然是议会内阁制,行政权归属内阁,但决策模式因时因势一直在发生变化,每届内阁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冷战时期,更确切地说在1993年自民党第一次下台前,虽然宪法规定行政权归属内阁,但日本政府并非决策的唯一主体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主体。当时所谓的“党高政低”“官高政低”往往更常见。换言之,当时自民党的党务系统和政府官僚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占据着比政府更重要的位置。
1996年日本众议院的选举制度改为小选举区与比例代表并立制,以及桥本内阁及之后的历届内阁的行政改革之后,日本的决策体制逐渐发生了变化,官邸也就是说首相在决策中的地位逐渐突出,在战后的两个长期执政的政权,小泉内阁和安倍内阁,都是所谓的“官邸独大”的决策体系。在这个阶段,决策的博弈结果就体现为“政高党低”以及“政高官低”。
政府在决策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制度的保障,但能否实现主导地位,仅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菅内阁时期的决策就与安倍内阁时不同,官邸主导有所弱化。也就是说,一届政府上台,采取怎样的政策,首相本人的政治理念固然重要,但往往并非最重要的因素。首相的政治理念能够转化为政策,前提是他在决策体系中站稳脚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尽最大可能转变为真实的政策。而所谓的站稳脚跟,就是要在官僚体系、自民党的派阀体系、内阁、官邸等等各方的权力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首相要占据主导地位,在制度保障之外,还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民意并不在决策体系之内,却是决策体系的最重要的外界介入因素。得到民意支持的首相,其政权的“合法性”就高,就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欧洲近代从封建主义转向绝对主义的过程中,国王就是利用“民意”击败了贵族,从而实现了专制统治。冷战后日本政治的情况也类似,小泉和安倍两个长期政权,都是长期维持着高支持率的政权。高支持率成为首相推动政策的最重要的凭仗与依据。
二、岸田政权存在先天不足,从而影响其在各方博弈中争取有利地位,也会影响其内政外交的决策与执行
观察岸田内阁的政策走向,有必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第一,首相是否有强烈的将自己的理念转化为政策的意愿,简言之就是作为首相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会对整个决策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小泉不惜与自民党主流作对也要推动邮政民营化,而安倍则对修宪情有独锺,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此事。如果首相祇是想当“太平宰相”,那么所谓的政策主导权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首相是否有民意的支持来支撑其将自己的理念转为政策。首相有想法,但是如果被民意抛弃,那么他将寸步难行,安倍和菅义伟内阁末期都出现此类情况。在支持率跌至低谷之后,首相提出的任何政策,都会受到党内的批评,遭到官僚系统的阳奉阴违,也没有人愿意去执行政策,从而让首相被完全架空。菅内阁末期,连作为“首相专属权力”的解散众议院,也因为被抵制而无法施展,就是这种情况的极端体现。
第三,是否有其他的政治势力影响首相的政策,其实就是说,在决策体系的各个角色之间博弈的结果如何,谁占据主导的问题。如果各个势力之间的意见是一致或者可以调解,则基本问题不大,但如果各方的意见抵牾,那么就会涉及到复杂的权力斗争,孰胜孰负,对最终的政策的影响将会非常大。
第四,外在的规范性以及政策自身的规律性。简言之就是政策推行的外部环境以及政策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想法再好,如果没有可以实施的外部环境条件,或者政策本身存在不现实的情况,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根据岸田政权的具体情况,下列几点将上述概念进行具体化。
首先,是关于岸田的执政意愿的问题。毋庸讳言,任何成为日本首相的人都希望能够留下自己的政绩,这是涉及到首相的历史定位问题。谁都想青史留名,让自己的执政理念成为指导日本各方面向前发展的圭臬。所以岸田肯定会有自己的政策主张,但有多大的决心,目前还是未知数。
其次,岸田面临的民意环境并不太好。总裁选举期间的历次民调,岸田的支持率都大幅低于河野太郎,而在菅义伟内阁时期的“最适合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民调中,岸田文雄也大多时候处于最后几名,支持率也大多在个位数,祇是在他宣布竞选总裁之后支持率才有所上升。一般而言,内阁初起之时就如婴儿降生,老百姓对其往往有各种“美好期待”,因此支持率普遍偏高,超过70%也并不罕见。但是岸田任首相后,各家民调做出的数据,虽然高低不一,但大致要比2020年菅义伟上台时少15-20个百分点,《朝日新闻》的民调更是低至45%,创下了2001年小泉内阁以来的新低。如果支持率继续下跌,跌至祇能在30-40%甚至更低的低位的话,岸田内阁的“合法性”会受到质疑,自民党、官僚系统也会看轻岸田,从而让岸田即使想延续安倍、菅内阁的“官邸政治”,也会受到抵制与轻视,让他的政策难以被落实。
第三,在决策体系的各方博弈中,岸田自身的政策与其背后势力存在分歧,但在各方博弈之中,岸田手中可以打的牌比较少,从而增加了他打出自身特色的难度。岸田能够成为首相,外界几乎都认为是被以麻生、安倍等为代表的反河野势力力推上台的。岸田处于这样的位置,会导致他的政策的推行受到重重影响。在总裁选举中,岸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在诸多政策领域主动向以安倍为代表的的保守右翼势力靠拢。在经济政策上也是向安倍“致敬”,表达了“尊重”安倍经济学的态度。在决策体系的博弈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岸田,如果想要摆脱安倍、麻生等对其的影响,必须要依靠其他力量,比如官僚系统、自民党内对“安麻体制”不满的势力的少壮派,也可以依靠决策体系外的力量如上述的民意,但从目前看,官僚系统一般祇会屈服于强者,少壮派显然在短时间内难以认可岸田,而民意如上所述,有起色难度较大。
第四个因素,也就是外在的规范性的问题。内政上,经济问题不能悖逆经济规律,“令和版收入倍增计画”是向岸田派的创始人池田勇人的“收入倍增计画”致敬,但想法再好,如果没有经济规律的支撑,也祇能是空谈。在日本劳动生产率不增反减的现实之下,收入倍增就如同无源之水,祇能是空中楼阁。外交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到很多结构性问题的制约,也会被国际格局所约束。
三、岸田内阁的人事布局照顾乃至讨好帮助他成为首相的各方势力,但同时也让自己政权内部存在可能对其政策产生影响的势力,从而让他对政权的掌控力度被削弱
外界有声音认为,岸田内阁的人事布局考虑到了“平衡”,但从党高层人事布局来看,政治酬庸、向党内大佬“致敬”的意涵较为突出。尽管时事社分析认为,岸田主要依靠的是甘利明,对安倍则是“敬”但却有意拉开距离。①但从总体而言,相比于菅义伟政权,岸田政权让甘利明、麻生、安倍这“3A”重新恢复了对政权的掌控。
麻生担任党副总裁,是对他的尊崇与酬劳,让他在卸任副首相兼财务相之后依然能够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岸田来说,甘利明可能是党干事长这一职位唯一合适的人选。甘利明名义上属于麻生派,却祇是麻生的盟友而非下属。2009年的麻生内阁的时候,麻生、安倍、菅义伟、甘利就被人叫做“四人帮”,是支撑当时麻生政权的支柱,而在2012年底安倍内阁成立后,麻生、菅义伟、甘利明也是安倍政权的支柱,虽然几乎每年都会改组内阁,但这三人都是“不换品”,直到2016年甘利明因为受贿丑闻而被迫辞职,虽然之后将罪责推给秘书而逃脱法律制裁,但他这样的人,如果入阁必然会被在野党每天拿出来说事。如果不能入阁,必须要安排让其担任党高层,毕竟甘利明的地位以及这次总裁选举率先出来支持岸田,必须给予政治安排,那么党干事长就是最佳的位置。
高市早苗担任党政策调查会长,岸田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向安倍以及他背后的右翼势力示好,高市目前是右翼势力的代表,给予政调会长的位置,能够让她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多地体现右翼的意思。二是向高市表示感谢,毕竟如果没有高市作为“第三者”搅局,岸田即便能当选也会惊险连连。三是向安倍示好。这次总裁选举,虽然安倍支持高市而非岸田,但实际上起到了阻挠河野上位的作用,所以也必须给高市重要职位来“感谢”她背后的安倍。
福田达夫担任总务会长更体现了岸田的深意。总务会是自民党名义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政策调查会研拟的政策,最终需要通过总务会才能向政府提交,所以过去总务会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党内大佬出任会长。这次由“年轻”的福田出任,确实少见。福田身兼多重身份,首先他是当选才3次的非资深议员,众所周知,在这次总裁选举中,对即将到来的众议院选举有危机感的1-3次当选的议员,是支持岸田的对手河野太郎的最核心群体,让福田达夫担任总务会长,有安抚这部分人之意。但同时,福田达夫也是世家出身,是前首相福田赳夫的孙子、前首相福田康夫的儿子,有了这个背景,资历再有问题,也很少有人会说闲话。再者,福田达夫也是来自最大派系细田派的议员,岸田重用福田,也是向细田派示好。
甘利明和高市都是具有自己的政策主张的强势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们不一定愿意像安倍时期那样党祇是官邸的“传声筒”,他们不一定会按岸田的意见行事。如果岸田和他们的意见一致自然无事,但如果有分歧,就会导致内部矛盾频发。
内阁人事更能体现岸田“顾虑”大佬和派系的意图。
留任外相茂木敏充,除了考虑政策延续性,还因为茂木在竹下亘去世之后,可能成为竹下派的新首领,自然是岸田拉拢的对象,留任防卫相岸信夫,自然因为他是安倍的亲弟弟。另一位留在内阁的萩生田光一也是安倍的左膀右臂。新任财务相铃木俊一是卸任财务相麻生太郎的小舅子,经济财政担当相山际大志郎也是麻生派的,同时和甘利明关系不错。岸田对重要人物的“顾虑”非常明显。
总务相金子恭之和农林水产相金子原二郎、疫苗问题担当相堀内诏子都是岸田派的,两位金子大臣是必须要照顾的年事已高但未能入阁的议员,而堀内诏子则是岸田派原来的领袖堀内光雄的儿媳。
受人瞩目的是岸田兑现了其竞选时的承诺,设立了专门负责经济安全事务的“内阁府担当大臣”,担当大臣并非常设职务,而是根据需要设立,某位担当大臣负责一项或者多项事务,比如行政改革、奥运、经济财政等等,设立经济安全的担当大臣,说明了岸田对此项事务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甘利明在岸田政权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而出任此大臣职务的也是甘利明的左膀右臂小林鹰之。
岸田政权的格局与安倍、菅完全不同,从控局的角度去分析,安倍凭藉自身的威势,能够把控全局。无派系的菅义伟,控局能力大大弱化,但因为他得到了五大派系的一致支持,从而可以让他能够藉助派系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分而治之,尽最大可能维持了自身的权力与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他任命在去年总裁选举的时候率先支持他的二阶俊博担任干事长,并非祇是对其的政治酬庸,而是藉助“老奸巨猾”的二阶,来平衡、对抗细田、麻生、竹下等比二阶派晚一步支持他的大派系,形成微妙的平衡,既避免被二阶所控,也避免成为安倍、麻生等的傀儡。
但岸田既无安倍那般的控局实力,同时也因为他是依靠细田、麻生等大派系的支持上台的,所以他不可能像菅义伟那样通过重用党内相对小的二阶派、石原派等来平衡大派系,也就是说,岸田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就是大派系占据主导的,所以岸田自身的主导权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
岸田在总裁选举前曾经对少壮派议员称他不认可“官邸主导”的“政高党低”,他希望“政高党高”,也就是政府与执政党通力合作。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表态,或许是希望两者能够都成为他执政的助力,也或许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的认可。但从日本政治实践来看,因为政府与执政党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所谓的“政高党高”实现的难度极大。
四、岸田内阁的外交路线与对华态度
外界在分析岸田的政治态度的时候,总是谈及他的“鸽派”标签。之所以说他是鸽派,是因为其来自于自民党传统的自由派派系——宏池会,而且他还是宏池会的现任会长,所以“更应该秉持派系的传统理念”。实际上用所谓的派系理念去分析政治家的立场,往往会推演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从本质上来讲,自民党的派系并非是政策集团,而是“人际关系集团”,岸田加入宏池会,是因为他父亲就是宏池会的,而并非是其认同派系政策主张而加入。再如麻生太郎也曾经是宏池会的,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知华派河野洋平率领的派系的议员,但麻生显然是鹰派。所以用派系标签来推导政治家行为,本身缺乏合理根据。
如上所述,岸田内阁的对华战略,并非是岸田一个人所能决定,即便他是“知华派”,也难以扭转大局,所以他是鸽派还是鹰派,事实上并不十分重要。就好像2007年担任首相的福田康夫,是著名的“知华派”,但因为受到各方的牵制掣肘,中日关系并未能够有较大的进展。
就岸田的个人外交态度而言,在就任首相前后岸田在对美、对华问题上,其论述是相对清晰的,也就是一定要紧紧地依靠美国,与澳、印等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合作,推进“印太构想”,组建“民主同盟”,这个同盟如其所言,就是针对中国的。对中国“该主张的就要说”“要促使中国成为负责任国家”。但是岸田也承认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性,所以他也希望“稳定两国关系”。在当选后的记者会上,岸田强调中国是日本的邻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所以必须要与中国对话。在10月8日的临时国会演说中也重复了上述观点。
在岸田看来,遏制中国与稳定中日关系或许“鱼与熊掌可兼得”,但这两者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方向。岸田的外交政策是延续菅义伟政权时依靠美国拜登政府的既定路线,继续深入走下去,与中国“对话”就会缺乏必要的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与岸田通话时所指出的那样,需要日方“相向而行”,唯此对话才能有共同的基础。
目前首先需要关注的,或许并非他所强调的“与中国对话”或“稳定中日关系”,而是岸田政权是否会“主动”破坏中日关系。从理性出发,破坏中日关系无助于日本的国家利益,也对岸田政权有弊无利,但事情发展会因为种种原因失控,最终导致谁都不愿意面对的后果。
岸田在选战期间的狠话、硬话,开了“危险的头”。宣称“对付中国”是其当选后“首要任务”。在岸田政权内部,存在着对中国不友善的势力,而且这些势力岸田不一定能控制。在日台问题上,安倍与高市等的态度比岸田更为激进,在经济安全领域,党干事长甘利明的态度也极为激进,在半导体、外国对日投资、数据安全等领域,主张与美国“亦步亦趋”,对日本企业在这些问题上的慎重态度“不屑一顾”,而在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岸田为了讨好党内的反华派,在选战期间主动提出如果当选将新设负责人权问题的首相助理,统筹领导各省厅专门针对涉港、涉疆问题。在国会通过“谴责中国人权决议”问题上,在选战中岸田也说过赞同。这种态度,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安倍政府、菅义伟政府的正式政策。如何对待自己曾经说过的狠话、如何有效管理政权内部的各种声音,对于岸田来说,非常困难。正因为岸田是相对“弱势”的首相,在决策体系中并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从而让新政权的对华政策增添了难以预测性。
今年以来,涉台问题称为中日关系中的焦点之一。众所周知,菅义伟访美与拜登签署日美联合声明之后,日本对台海态度有较大转变,从过去的谨慎变为积极乃至露骨。但这种变化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早有迹象。同时这种变化也并非意味着日本对台“政策”的大转弯,其实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一贯的,差别祇是隐性和显性而已。
日本对台的“工作”是否显性化,需要考虑两个至关重要的外在因素,一是美国的态度,二是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美国如果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谨慎的态度,日本一定会跟在美国的身后,祇会在水面下继续对台深化影响。二是日本如果看重稳定的中日关系大局,也会在对台态度上采取谨慎的姿态。在特朗普上台之前,日本基本如此。
即便美国对台采取危险的边缘政策,挑战中国大陆的底线,如果日本依然觉得中日关系稳定重要,也不会在对台问题上主动挑衅中国大陆的底线。如在特朗普时期,尽管特朗普在涉台问题上做得非常“出格”,日本虽有一定跟进,但总体依然谨慎,是因为日美关系当时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日本需要稳定中日关系来稳定自身的外交大局。
因此,岸田内阁的对台政策,祇要美国对台的态度依旧,日美关系不生变,与菅内阁时期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依然会采取比较“积极”的态度。
目前值得重视的是,日本越来越将其台海政策与安全问题相联系,岸田内阁成立后,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就称“军事平衡从总体上来说变得有利中方”。日本政府通过渲染可能出现“台海冲突”,藉机加强日美的安全合作,同时也通过这种渲染,在国内鼓噪子虚乌有的“危机感”,煽动民族主义,突破国内限制,完善能让日本将来跟随美国干涉台海的“法律基础”。岸田在选战中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专访时甚至称日美应该就台海进行“兵棋推演”,就很充分地表明了目前日本对台的态度。
岸田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政权内部的对台态度,现在也还是未知数。岸田的后台安倍和麻生都是亲台派,安倍在卸任首相后其右翼、亲台的一面毫无顾忌地暴露,而麻生此前也表示“日美应共同防卫台湾”,这样的“政权监护人”在背后鼓噪,即便岸田想在涉台问题上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也会面临困扰。在总裁选举前,高市早苗竟然与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视频对话,这种远远超出日对台既有态度的做法,很可能形成示范效应,从而让日本的政客行为更加大胆放肆。虽然高市不是政府要员,但作为执政党的高层,如果在涉台问题上行为过于出格,依然会对中日关系形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印太战略是岸田内阁外交的基本框架。在施政演说中,岸田将此列在“外交、安全保障”板块的首位。岸田称日本要“守卫自由、民主主义、人权、法律支配的普遍价值,要与美、澳、印、东盟、欧洲等盟国、志同道合国家合作,有效利用日美澳印机制,有力推动自由与开放的印太”。
日本的印太战略,是2000年以后日本逐渐形成的主体对外战略,2006年安倍担任首相、麻生太郎担任外相的时候提出的“自由繁荣之弧”以及当时安倍提出的日、美、澳、印“四国同盟”其实就是后来的印太战略的先声。
日本的外交历来秉承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价值观问题过去并不受日本重视。之所以从自由繁荣之弧开始,所谓的价值观或者政治制度问题成为日本外交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其实是日本为了应对中国崛起而进行的自我调整。
在对华战略上,日本的“牌”逐渐丧失。政治、军事领域日本的影响力都无法与中国比肩。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经济高速增长,逐渐缩小与日本差距,直至2010年GDP超过日本,日本引以为傲的经济优势也不复存在。因为其他的手段基本丧失,强调价值观则可以显示中国的“异质”,将中国定位为挑战并破坏既有国际秩序的“专制暴发户”,又可以以此价值观为幌子、名分,拉拢所谓的价值观盟友,从而形成对中国的“外交上的包围”。这个意图在岸田的施政演说中也说得非常明白。
美国有美国的印太战略,日本有日本的印太战略,东南亚国家也有自己的印太战略,侧重点各自不同。美国主要是从大国竞争和安全的角度去定义,而东南亚则主要从经济领域去看待,不一定是针对中国。日本原本是从经济和外交斗争的角度去看待印太战略,随着与美国合作的加深,安全一面越来越突出。目前在印太战略上,日美是“全方位对接”。
但日本的利益并非与美国完全一致,首先从经济角度而言,日本热衷于印太战略,目的是要在印太地区削弱中国的影响力,所以这几年日本一再强调与东盟国家等的价值观一致性,指责中国“一带一路”让许多国家陷入财政危机等。但目前日本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无法离开中国,日本的经济界在中国具有庞大的利益,日本如果要追随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就会面临经济上的严重损失,这也是菅义伟政府在所谓“谴责中国人权”问题以及指定所谓的日本版“马格尼茨基法”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所在。但到了岸田政权,因为干事长甘利明在上述问题上的激进态度,或许日本政府的态度会与菅政权时有所不同。
其次,美国的印太战略突出安全因素,日本对此持赞同态度,但日本也担心,一旦在此问题上涉入过深,因为日本的力量远逊于美国,应对外交风波的能力也远远弱于美国,如果在安全问题上与中国强硬对立,必然导致中日关系出现大波折,所以日本并不希望在安全问题上完全跟随美国的脚步,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参与美国的行动。
因此,所谓的日美印太战略的全方位对接,其中也存在程度的差别。
总体而言,岸田政权的外交,虽然在大方向上比较清晰,但因为其政权本身的“特殊性”,具体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注释:
①“岸田氏、甘利氏を重视 要求通らぬ安倍氏、人事に不満 清新さ乏しく.自民〔深层探访〕”、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43790cf45d800fb7b4444f686046965a26e0b9ce。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1月号,总第287期)
中评社╱题:岸田新政权及其政策前瞻 作者:霍建岗(北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10月4日,岸田文雄当选日本首相。岸田新政权受麻生、甘利明等大佬及派系推举而产生,独立性受到限制。岸田的政权布局也基本上以照顾大佬和派系利益为主,对政权的掌控能力恐难以与其前任菅义伟相比。外交基本格局,岸田将延续安倍末期、菅政权时的基本方向,在涉台问题上继续持积极介入态度,在印太战略问题上也将加强与美国的对接。岸田的对华政策目前尚未完全定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当前的日本政治模式,制度并不能保证首相占据主导地位,能否获得民意的支持,才是决定岸田政权能走多远、能否真正体现“岸田特色”的关键
日本虽然是议会内阁制,行政权归属内阁,但决策模式因时因势一直在发生变化,每届内阁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冷战时期,更确切地说在1993年自民党第一次下台前,虽然宪法规定行政权归属内阁,但日本政府并非决策的唯一主体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主体。当时所谓的“党高政低”“官高政低”往往更常见。换言之,当时自民党的党务系统和政府官僚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占据着比政府更重要的位置。
1996年日本众议院的选举制度改为小选举区与比例代表并立制,以及桥本内阁及之后的历届内阁的行政改革之后,日本的决策体制逐渐发生了变化,官邸也就是说首相在决策中的地位逐渐突出,在战后的两个长期执政的政权,小泉内阁和安倍内阁,都是所谓的“官邸独大”的决策体系。在这个阶段,决策的博弈结果就体现为“政高党低”以及“政高官低”。
政府在决策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制度的保障,但能否实现主导地位,仅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菅内阁时期的决策就与安倍内阁时不同,官邸主导有所弱化。也就是说,一届政府上台,采取怎样的政策,首相本人的政治理念固然重要,但往往并非最重要的因素。首相的政治理念能够转化为政策,前提是他在决策体系中站稳脚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尽最大可能转变为真实的政策。而所谓的站稳脚跟,就是要在官僚体系、自民党的派阀体系、内阁、官邸等等各方的权力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首相要占据主导地位,在制度保障之外,还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民意并不在决策体系之内,却是决策体系的最重要的外界介入因素。得到民意支持的首相,其政权的“合法性”就高,就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欧洲近代从封建主义转向绝对主义的过程中,国王就是利用“民意”击败了贵族,从而实现了专制统治。冷战后日本政治的情况也类似,小泉和安倍两个长期政权,都是长期维持着高支持率的政权。高支持率成为首相推动政策的最重要的凭仗与依据。
二、岸田政权存在先天不足,从而影响其在各方博弈中争取有利地位,也会影响其内政外交的决策与执行
观察岸田内阁的政策走向,有必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第一,首相是否有强烈的将自己的理念转化为政策的意愿,简言之就是作为首相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会对整个决策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小泉不惜与自民党主流作对也要推动邮政民营化,而安倍则对修宪情有独锺,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此事。如果首相祇是想当“太平宰相”,那么所谓的政策主导权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首相是否有民意的支持来支撑其将自己的理念转为政策。首相有想法,但是如果被民意抛弃,那么他将寸步难行,安倍和菅义伟内阁末期都出现此类情况。在支持率跌至低谷之后,首相提出的任何政策,都会受到党内的批评,遭到官僚系统的阳奉阴违,也没有人愿意去执行政策,从而让首相被完全架空。菅内阁末期,连作为“首相专属权力”的解散众议院,也因为被抵制而无法施展,就是这种情况的极端体现。
第三,是否有其他的政治势力影响首相的政策,其实就是说,在决策体系的各个角色之间博弈的结果如何,谁占据主导的问题。如果各个势力之间的意见是一致或者可以调解,则基本问题不大,但如果各方的意见抵牾,那么就会涉及到复杂的权力斗争,孰胜孰负,对最终的政策的影响将会非常大。
第四,外在的规范性以及政策自身的规律性。简言之就是政策推行的外部环境以及政策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想法再好,如果没有可以实施的外部环境条件,或者政策本身存在不现实的情况,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根据岸田政权的具体情况,下列几点将上述概念进行具体化。
首先,是关于岸田的执政意愿的问题。毋庸讳言,任何成为日本首相的人都希望能够留下自己的政绩,这是涉及到首相的历史定位问题。谁都想青史留名,让自己的执政理念成为指导日本各方面向前发展的圭臬。所以岸田肯定会有自己的政策主张,但有多大的决心,目前还是未知数。
其次,岸田面临的民意环境并不太好。总裁选举期间的历次民调,岸田的支持率都大幅低于河野太郎,而在菅义伟内阁时期的“最适合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民调中,岸田文雄也大多时候处于最后几名,支持率也大多在个位数,祇是在他宣布竞选总裁之后支持率才有所上升。一般而言,内阁初起之时就如婴儿降生,老百姓对其往往有各种“美好期待”,因此支持率普遍偏高,超过70%也并不罕见。但是岸田任首相后,各家民调做出的数据,虽然高低不一,但大致要比2020年菅义伟上台时少15-20个百分点,《朝日新闻》的民调更是低至45%,创下了2001年小泉内阁以来的新低。如果支持率继续下跌,跌至祇能在30-40%甚至更低的低位的话,岸田内阁的“合法性”会受到质疑,自民党、官僚系统也会看轻岸田,从而让岸田即使想延续安倍、菅内阁的“官邸政治”,也会受到抵制与轻视,让他的政策难以被落实。
第三,在决策体系的各方博弈中,岸田自身的政策与其背后势力存在分歧,但在各方博弈之中,岸田手中可以打的牌比较少,从而增加了他打出自身特色的难度。岸田能够成为首相,外界几乎都认为是被以麻生、安倍等为代表的反河野势力力推上台的。岸田处于这样的位置,会导致他的政策的推行受到重重影响。在总裁选举中,岸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在诸多政策领域主动向以安倍为代表的的保守右翼势力靠拢。在经济政策上也是向安倍“致敬”,表达了“尊重”安倍经济学的态度。在决策体系的博弈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岸田,如果想要摆脱安倍、麻生等对其的影响,必须要依靠其他力量,比如官僚系统、自民党内对“安麻体制”不满的势力的少壮派,也可以依靠决策体系外的力量如上述的民意,但从目前看,官僚系统一般祇会屈服于强者,少壮派显然在短时间内难以认可岸田,而民意如上所述,有起色难度较大。
第四个因素,也就是外在的规范性的问题。内政上,经济问题不能悖逆经济规律,“令和版收入倍增计画”是向岸田派的创始人池田勇人的“收入倍增计画”致敬,但想法再好,如果没有经济规律的支撑,也祇能是空谈。在日本劳动生产率不增反减的现实之下,收入倍增就如同无源之水,祇能是空中楼阁。外交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到很多结构性问题的制约,也会被国际格局所约束。
三、岸田内阁的人事布局照顾乃至讨好帮助他成为首相的各方势力,但同时也让自己政权内部存在可能对其政策产生影响的势力,从而让他对政权的掌控力度被削弱
外界有声音认为,岸田内阁的人事布局考虑到了“平衡”,但从党高层人事布局来看,政治酬庸、向党内大佬“致敬”的意涵较为突出。尽管时事社分析认为,岸田主要依靠的是甘利明,对安倍则是“敬”但却有意拉开距离。①但从总体而言,相比于菅义伟政权,岸田政权让甘利明、麻生、安倍这“3A”重新恢复了对政权的掌控。
麻生担任党副总裁,是对他的尊崇与酬劳,让他在卸任副首相兼财务相之后依然能够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岸田来说,甘利明可能是党干事长这一职位唯一合适的人选。甘利明名义上属于麻生派,却祇是麻生的盟友而非下属。2009年的麻生内阁的时候,麻生、安倍、菅义伟、甘利就被人叫做“四人帮”,是支撑当时麻生政权的支柱,而在2012年底安倍内阁成立后,麻生、菅义伟、甘利明也是安倍政权的支柱,虽然几乎每年都会改组内阁,但这三人都是“不换品”,直到2016年甘利明因为受贿丑闻而被迫辞职,虽然之后将罪责推给秘书而逃脱法律制裁,但他这样的人,如果入阁必然会被在野党每天拿出来说事。如果不能入阁,必须要安排让其担任党高层,毕竟甘利明的地位以及这次总裁选举率先出来支持岸田,必须给予政治安排,那么党干事长就是最佳的位置。
高市早苗担任党政策调查会长,岸田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向安倍以及他背后的右翼势力示好,高市目前是右翼势力的代表,给予政调会长的位置,能够让她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多地体现右翼的意思。二是向高市表示感谢,毕竟如果没有高市作为“第三者”搅局,岸田即便能当选也会惊险连连。三是向安倍示好。这次总裁选举,虽然安倍支持高市而非岸田,但实际上起到了阻挠河野上位的作用,所以也必须给高市重要职位来“感谢”她背后的安倍。
福田达夫担任总务会长更体现了岸田的深意。总务会是自民党名义上的“最高决策机构”,政策调查会研拟的政策,最终需要通过总务会才能向政府提交,所以过去总务会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党内大佬出任会长。这次由“年轻”的福田出任,确实少见。福田身兼多重身份,首先他是当选才3次的非资深议员,众所周知,在这次总裁选举中,对即将到来的众议院选举有危机感的1-3次当选的议员,是支持岸田的对手河野太郎的最核心群体,让福田达夫担任总务会长,有安抚这部分人之意。但同时,福田达夫也是世家出身,是前首相福田赳夫的孙子、前首相福田康夫的儿子,有了这个背景,资历再有问题,也很少有人会说闲话。再者,福田达夫也是来自最大派系细田派的议员,岸田重用福田,也是向细田派示好。
甘利明和高市都是具有自己的政策主张的强势的政治家,也就是说,他们不一定愿意像安倍时期那样党祇是官邸的“传声筒”,他们不一定会按岸田的意见行事。如果岸田和他们的意见一致自然无事,但如果有分歧,就会导致内部矛盾频发。
内阁人事更能体现岸田“顾虑”大佬和派系的意图。
留任外相茂木敏充,除了考虑政策延续性,还因为茂木在竹下亘去世之后,可能成为竹下派的新首领,自然是岸田拉拢的对象,留任防卫相岸信夫,自然因为他是安倍的亲弟弟。另一位留在内阁的萩生田光一也是安倍的左膀右臂。新任财务相铃木俊一是卸任财务相麻生太郎的小舅子,经济财政担当相山际大志郎也是麻生派的,同时和甘利明关系不错。岸田对重要人物的“顾虑”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