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稳有助物价稳

  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经济日报评论道,粮价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重要因素。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5%,整体涨幅比较温和,而食品价格下降2.4%,这说明我国粮价稳定对于稳物价、抑通胀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下,国内粮食价格走势出现分化,玉米、小麦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稻谷价格持续低迷,跌破最低收购价水平。玉米、小麦价格上涨,是因为饲料供需关系偏紧、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以及国内种粮成本持续走高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承压上涨。而中晚稻价格弱势运行,是因为水稻连续多年产大于需,稻谷库存较高,在中晚稻收购高峰期,新稻谷集中大量上市导致价格有所降低。

  粮价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粮食安全,过高会“米贵伤民”,过低会“谷贱伤农”。为了保障粮价的稳定性,今年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引导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一方面,综合采用支持粮食生产、储备投放、扩大进口等一揽子政策,遏制粮价不合理上涨,防止“米贵伤民”;另一方面,针对秋粮收购高峰期中晚稻价格过低的问题,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等水稻主产区及时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

  目前来看,今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粮食库存充足,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粮食供应充足,粮价保持稳定有着扎实的基础。但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粮食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存在,玉米产不足需、供需偏紧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玉米和小麦、稻谷的替代性较强,去年以来,小麦大量替代玉米作饲料,导致小麦需求上升。当前,稻谷与小麦、玉米比价下降,稻谷库存高,有可能刺激稻谷在饲料用粮方面的需求,减轻玉米和小麦的供给压力。

  但小麦、稻谷替代玉米作饲料并非长久之策,稳定粮价仍面临较大压力。

简谱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