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协调发展的科学理论,并成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
协调发展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未来社会更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过程中,曾提出了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有序运行、协调发展的可能路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这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协调发展问题的一种前瞻性思考。
马克思发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一方面赋予了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空前弊端和破坏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集中表现在劳动资本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生产相对过剩、发展盲目性、经济虚拟化、生态危机、世界市场扭曲等许多方面。但最大的弊端,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扩大了这一基本矛盾,并集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使得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要求只能通过同一行业内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即“试错——改错”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并使生产相对过剩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而从“错配”到“正配”,背后起作用的主要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据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设想“未来社会”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