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中评社北京11月16日电/经济日报评论道,新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即将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如何认识?本版从即日起约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此撰文,以飨读者。

  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更多农村居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一方面会推动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另一方面也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进一步发挥内需这一经济发展基本动力作用,既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稳定我国经济基本盘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7.1亿人增至9.0亿人,年均增加2100万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万亿元增至3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7万亿元增至52万亿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约1.7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约1.5万亿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力促进了消费。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扩大了消费群体、增加了消费需求。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同步提高,按现有水平计算,每年至少增加1.3万元的消费需求。按现状每年新增2100万城镇人口计算,每年可新增约2800亿元的直接消费需求,相当于年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12.5%。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善了消费结构,促进了消费升级。2020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2%和32.7%。与农村居民相比,农业转移人口用于住房、耐用品、服务等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城市居住环境改善、新业态发展也催生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新需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着带动了投资。一是直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12年至2019年,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年度投资由1.5万亿元增至2.0万亿元,增长31%。二是带动住宅建设投资增长。2012年至2020年,住宅投资由4.9万亿元增至10.4万亿元。进城农民工购房比例由0.6%提高到20%左右。三是带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增长。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要的公共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