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安心出行虚设 如何安心
中评社香港11月12日电/随着香港特区政府持续为争取两地通关优化现有防疫措施,用于防疫追踪的手机应用“安心出行”流动应用程式再次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11月起进入所有政府场地已强制使用“安心出行”扫码,除长者、儿童等少数特殊群体外不再允许填写身份纸进入。另有消息指,本月底强制使用“安心出行”范围将扩及全港所有食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尽管“安心出行”自诞生起就遭到数波泛政治化阻挠,但不少港人认为,港府对“安心出行”执行力度不够才是最大问题,若不严格落实、改进,或将给通关后的两地联防联控带来很大风险。
结合图1、图2可知,自去年11月“安心出行”流动应用程式推出至今已整整一年,每逢政府推出涉及“强制性”使用话题时,都会引起香港社交媒体大量关注,并相应激起一波负面情绪,此次亦不例外。但实际上,网民对“安心出行”的情绪反弹只不过是被人为政治化操作出来的议题,因为在政府执行相关政策之后,社交媒体中对“安心出行”的负面情绪就很快降低并低位徘徊。因而有不少网民认为,以“安心出行”为代表,港府过往在防疫政策上往往“害怕”民意反对,但只要执行下去、产生效力,多数民众还是会愿意遵守,故此批评港府动辄以“民意”作为政策执行不力的藉口,感慨这样拖下去如何才能满足通关要求。
“安心出行”推出一年来的最大问题,在于该软件能否真正做到追踪疫情传播、做到全港各区覆盖,但数据显示,恰好就在强制性、追踪性这两个方面的争议最大。如图2所示,相较于今年2月“安心出行”首度在全港食肆普及时的舆情,近半个月的关注点已经不再大规模聚焦在所谓“隐私泄露”领域,说明当时别有用心者的炒作、对抗早已破产。然而,社会上这股抵制、反对的力量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假冒“安心出行”或以旧手机、未插sim卡手机安装“安心出行”以逃避追踪和联系等其它手段,故近日曝出多名政府公务员使用假“安心出行”的丑闻,就令不少港人相当愤怒,痛批政府长期纵容违法行为、连“自己人”都带头犯案。
与此同时,“安心出行”强制性不足、形同虚设的问题一直广受诟病。有许多网民注意到,在政府所属街市强制使用“安心出行”后,人流大大减少,市民为图省事纷纷转向了不强制使用“安心出行”的超市与非食环署下辖的街市,直言如果“安心出行”不进一步扩大强制范围至其它公共场所,依旧起不到追溯传播链的功能,香港本地防疫漏洞仍然不小。此外,少数媒体炒作“安心出行”强制化对长者、露宿者与儿童等弱势群体带来的不便,对此舆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难题,只要政府扫描身份证或以其他简便记名装置代替即可,根本没必要因噎废食。
随着两地恢复通关进程逐步推进,港府提出以“安心出行”记录连结“港版健康码”,香港社会各界都开始意识到“安心出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议题占通关议题关注度的比例在近2个月内已升至四成(如图4)。同时,近一个月内“安心出行”应用程序的下载量继今年2月后再次进入一个快速上升期,目前下载量已接近700万次(如图4)。有观点指出,在防疫、通关这种头等大事面前,市民的自觉固然重要,但行政强制力量的推动才是关键,如果连港府对一年来“安心出行”以及其它防疫追踪措施都采取松、软、散、慢的态度,怎么可能引导社会自觉遵守?怎么可能得到内地防疫部门的信任?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11月12日电/随着香港特区政府持续为争取两地通关优化现有防疫措施,用于防疫追踪的手机应用“安心出行”流动应用程式再次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11月起进入所有政府场地已强制使用“安心出行”扫码,除长者、儿童等少数特殊群体外不再允许填写身份纸进入。另有消息指,本月底强制使用“安心出行”范围将扩及全港所有食肆。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尽管“安心出行”自诞生起就遭到数波泛政治化阻挠,但不少港人认为,港府对“安心出行”执行力度不够才是最大问题,若不严格落实、改进,或将给通关后的两地联防联控带来很大风险。
结合图1、图2可知,自去年11月“安心出行”流动应用程式推出至今已整整一年,每逢政府推出涉及“强制性”使用话题时,都会引起香港社交媒体大量关注,并相应激起一波负面情绪,此次亦不例外。但实际上,网民对“安心出行”的情绪反弹只不过是被人为政治化操作出来的议题,因为在政府执行相关政策之后,社交媒体中对“安心出行”的负面情绪就很快降低并低位徘徊。因而有不少网民认为,以“安心出行”为代表,港府过往在防疫政策上往往“害怕”民意反对,但只要执行下去、产生效力,多数民众还是会愿意遵守,故此批评港府动辄以“民意”作为政策执行不力的藉口,感慨这样拖下去如何才能满足通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