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富:把大黄鱼从“灭绝”边缘拉回来
上世纪70年代前,我国大黄鱼年均捕捞量约12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越冬群体,从1974年起,浙江舟山大黄鱼产卵渔场捕捞量开始连年下降。
“再这样下去,大黄鱼迟早会灭绝。”当时在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的刘家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为了研究大黄鱼人工繁养技术,刘家富去了专门做繁育的官井洋产卵场工作,边干边学。1985年“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终以1万元经费立项研究。
研究并不顺利,“当时在三沙海带育苗室中临时建了3口小水泥池,利用在官井洋产卵场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运至那里孵化并培育出7343尾全长2厘米多的鱼苗。但若再拖几天验收,这些鱼苗都会死光,因为它们患有一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缺乏症。”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让刘家富不断攻克难关。
1987年,刘家富带领团队以20尾人工培育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收集到了1万多粒受精卵,最终育出100多尾鱼苗,这宣告了大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1990年,他们完成了104万尾批量全人工育苗。
为了坚持养殖试验,他带领“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项目团队因陋就简、艰苦拼搏,闯过了艰难的4年。到1995年,项目研究终于有了起色。不但解决了大黄鱼生长缓慢问题,建立了大黄鱼网箱与池塘养殖的全套技术工艺,还指导养殖户试养获丰收。
刘家富团队终于啃下“大黄鱼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这两块“硬骨头”。让大黄鱼成了全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