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AI机械人裁缝 革新制衣业

  中评社北京11月16日电/据大公网报道,由InnoHK计划拨款资助、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分别与日本东北大学和哈佛大学SEAS合作建立的“创新制衣技术研发中心”及“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计划透过人工智能(AI)和机械人,强化制衣业的生产自动化进程,以及研发出新一代低成本生物医学仪器。负责人希望新技术能尽快申请专利,与厂家一起合作革新制衣过程,同时创造就业机会。\大公报记者 徐网

  香港制衣业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及消费行为转变的重大挑战。消费者期望能够以低价定制服饰,但传统制衣业多用于量产,定制衣物费用较高。因此,香港大学工程学院与日本东北大学共建“创新制衣技术研发中心”,希望透过AI和机械人技术令成衣定制更灵活、快速、高效,减少生产浪费的同时又提高收益,实现人机交互。

  实现全自动化缝纫技术

  创新制衣技术研发中心总监田之楠表示,现有的机械人系统在识别及处理布料等柔软、易变形的物料有一定困难。因此中心希望研发可实现全自动化2D和3D缝纫技术,可自行处理防皱、防水问题,能和人类和谐合作的机械人,“我们希望将来制作出机械人裁缝”。

  首席运营官吴海鹏说:“我们计划利用AI来实现布料建模,令机械人自行编定下一步程序。”每块布料都有无数小网格,以前制衣是用电脑技术反复测试该布料变形的特性,需花大量时间。而透过AI取得网格的具体数据后,机械人就能自行判断布料的特性,从而作出下一次变形。同时,AI也会在该过程中学习如何应对不同材质布料的变形形式。

  中心副总监小菅一弘表示,希望新研发的技术能尽快申请专利,幷与厂家一起合作,革新制衣过程。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工人去做更加复杂、有创意的工作。由于目前适用的器械价格高昂,中心亦希望将来能自己研发器械,降低成本。

  另外一个实验室“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由港大工程学院与哈佛大学SEAS携手共建,旨在研发出新一代的微流控科技、低成本的仪器技术以及精准医学技术。该中心目前有四大研究方向,包括费用相宜的疾病筛查测试技术;微流控技术;发展新生物材料帮助细胞释放,对医治癌症的药物进行系统性筛查,从而增加治疗精准性;以及优化医疗设备,增设先进医疗配件。其中,每个大方向下约有四至七个小项目,整体共约20个具体项目。<nextpage>

  微流控科技提高检测敏感度

  中心总监岑浩璋说,人体的血管、毛细淋巴管较小,较难检测浓度,而微流控科技能提高检测敏感度,令检测更方便。“就像检测一杯颜料水中的颜料浓度,直接测试整杯水难度较大,而将其分解成100至1000万颗液滴,便能清楚度量。”目前中心已和病毒专家合作,希望能将该技术产业化,满足临床中重复使用、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港大机械工程系博士陈国梁表示,针对第四个大方向,即优化医疗设备,目前已投入有关传感器的研究,即能透过度量口水、汗液、心跳来检查身体状况。比如,目前测糖尿病皆用针头进行抽入式测验,有细菌感染的风险,若能透过口水测量血糖分量,会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