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非友好源远流长 前景更加看好
今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收官之年。王毅访非期间,同非方深入沟通对接,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同非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及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成果,支持非洲国家抗疫、实现经济复苏,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王毅还就新一届论坛会议筹备同非方交换意见。中方相信,中非传统友谊将在后疫情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非双方相互支持与合作,至今已结成了丰硕的果实,中国与除了斯威士兰以外的所有非洲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非友好合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任何诋毁和诽谤都根本无法抹煞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非洲就迎来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高潮。中非双方具有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共同历史,所以双方拥有共同语言,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在独立后,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发展民族经济,从而赢得经济上的自主地位,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却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继续盘剥非洲国家,所以广大非洲国家自然迫切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和援助。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本身也是百业待兴、百废待举,但中国政府还是在自身能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对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众所周知,当时中国自身相当困难,对非洲进行无偿援助,有人猜测是不是借此收买人心、控制受援国?针对这种猜疑,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虽然我们不求政治回报,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这些绝非是金钱可以买来的。
此外,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还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与此同时,中国还不断派出农业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中国随即用实际行动回报了非洲国家的这一宝贵支持。由于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曾殷切恳求美国和欧洲帮助它们修建一条连接两国的铁路,但却无情地遭到拒绝。在无奈之下,它们向中国提出了这一请求。尽管其时中国的国力也非常有限,而且自身处于十年动乱的非常时期,但中国政府还是毅然决定支持修建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自1970年10月26日开工,1976年7月建成通车,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专案之一,作为新中国送给非洲人民的一份厚礼,坦赞铁路通车后,为坦赞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非洲南部的民族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条被誉为"非洲自由之路"的铁路,联结起中非之间跨种族、跨世纪的真挚友谊,是中非人民友好史上的不朽丰碑。
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6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队伍多达1.6万人。在工程修建及此后的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8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
进入新世纪伊始,中非合作论坛开始启动,这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瞭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论坛的成员包括中国和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一年举行一次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
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2018年9月在北京举行。那次峰会的主题为“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贯彻实施,诸如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这些专案的相继建成,进一步推动了中非双方的深入合作。
中国迄今已在非洲修建了超过6000公里的铁路,6000公里的公路,近20个港口,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和170多所学校,向非洲48国派遣医疗队员2.1万人次,诊治非洲患者约2.2亿人次,中非合作成果在非洲大陆遍地开花,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符合非洲需要,改善非洲民生,是国际对非合作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这一事实不容否认。
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先后免除35个非洲国家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免除债务使得受援国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国家和地区局势也随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使中资企业在非洲受到广泛欢迎。对此,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恶意栽赃,污蔑中国在非洲的举动是“新殖民主义”,但这一切诋毁激不起一点水花,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眼下,新冠疫情也在许多非洲国家肆虐。由于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相对滞后,所以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对此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此举同样赢得了广大非洲国家的一致赞誉。而由于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一再肯定了中国政府领导抗疫的非凡成就,居然因此遭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诋毁,美国还因此退出了该组织,美国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
中非合作正未有穷期。中国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支持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由此巩固政治上的独立。中非友好源远流长,同时也令人对未来双方的合作前景更加看好。
今年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收官之年。王毅访非期间,同非方深入沟通对接,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同非方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及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成果,支持非洲国家抗疫、实现经济复苏,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王毅还就新一届论坛会议筹备同非方交换意见。中方相信,中非传统友谊将在后疫情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非双方相互支持与合作,至今已结成了丰硕的果实,中国与除了斯威士兰以外的所有非洲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非友好合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任何诋毁和诽谤都根本无法抹煞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非洲就迎来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高潮。中非双方具有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共同历史,所以双方拥有共同语言,很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在独立后,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发展民族经济,从而赢得经济上的自主地位,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国家却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继续盘剥非洲国家,所以广大非洲国家自然迫切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和援助。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本身也是百业待兴、百废待举,但中国政府还是在自身能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向非洲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对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众所周知,当时中国自身相当困难,对非洲进行无偿援助,有人猜测是不是借此收买人心、控制受援国?针对这种猜疑,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虽然我们不求政治回报,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这些绝非是金钱可以买来的。
此外,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还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与此同时,中国还不断派出农业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