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杰:文化交流之桥,如何跨越中西?
1983年,许杰大学毕业并进入上海博物馆担任馆长秘书。1990年,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毕业后,许杰曾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工作。2008年,许杰入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成为美国大型博物馆的首位华人馆长。2015年,许杰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记者:您在中西方博物馆都有工作经历,刚进入西方博物馆时,两者哪些差异令您印象深刻?
许杰:我正式进入美国的博物馆工作是1996年,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担任中国艺术部策展人。当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中美在博物馆运作方面有所不同。中国博物馆的实力在于有团队,而美国的博物馆很强调个人。在美国的综合性博物馆,往往不可能每一个文化门类都有许多员工,一个人必须承担各方面工作。这种机制有很大好处,独当一面就有很多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挑战却在于,无人能做到面面俱到,就必须同馆外的中国专家及中国艺术的专家合作。
记者:在美国的博物馆工作,您华人身份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许杰:与中国合作,我的身份有很大的便利性。首先,我在中国工作过,与中国同行来自同一种文化,在语言、思路及学养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另外,我在上海博物馆工作过7年,当时担任馆长秘书。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让我对博物馆运作的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对我后来在美国博物馆行业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华人身份也面临挑战。中国古人说“山外看山”,作为一名华人,一方面要加深中国文化的修养,另一方面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全球视野下反观中国文化艺术。我们既要具备中国文化的深度,又要有世界文化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