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入红尘里,诗戏结为盟
10月19日,听到戏曲理论家、评论家郭汉城先生辞世的消息,我既震惊又痛惜。由于仰慕郭老丰沛敦实的戏曲才学和富于诗意的评论文笔,近些年,我多次到先生家中拜访,近距离感受这位百岁学人的风采。我每次到访,郭老都不顾年迈,从沙发上缓缓起身,步履蹒跚地迎上前来;每次离开,他都艰难地挪动身子送我到门边,看着电梯门徐徐关闭。他笑称,当年打游击练就了他的好腿脚。
这位出生于1917年的世纪老人,毕生研究古老的戏曲文化,但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有清醒的认知,在思想和精神上从未显现出任何衰老或不合时宜的迹象,即便到了人生暮年,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用他的话说,“虽耳聋眼瞎,但内心充满了干劲”。他这一生,始终站在戏曲改革一线,构建戏曲理论的大厦。他这一生,始终与中国戏曲艺术耳鬓厮磨、荣辱与共。
看戏
如果说人生是一幕戏的话,那么郭汉城的戏曲人生是从一个少年为改变苦难命运而不断抗争求索开场的。1917年,郭汉城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一个贫困家庭,他自幼在村镇私塾接受诗书礼教,还是个小戏迷,常趴在宗祠的戏台上观看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戏。绍剧《龙虎斗》中有一句鲁迅先生笔下阿Q最喜爱的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他百岁之后依然记忆犹新。